百词典

《越溪春》

时间: 2025-05-07 06:33:24

诗句

三月十三寒食日,春色遍天涯。

越溪阆苑繁华地,傍禁垣、珠翠烟霞。

红粉墙头,秋千影里,临水人家。

归来晚驻香车。

银箭透窗纱。

有时三点两点雨霁,朱门柳细风斜。

沈麝不烧金鸭冷,笼月照梨花。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33:24

原文展示:

三月十三寒食日,春色遍天涯。
越溪阆苑繁华地,傍禁垣珠翠烟霞。
红粉墙头,秋千影里,临水人家。
归来晚驻香车,银箭透窗纱。
有时三点两点雨霁,朱门柳细风斜。
沈麝不烧金鸭冷,笼月照梨花。

白话文翻译:

在寒食节的三月十三日,春天的色彩遍布天涯。
越溪边的阆苑是繁华之地,傍着禁苑的围墙,珠翠烟霞交织。
红粉墙头,秋千的影子映在临水的小人家。
我归来时,晚间停下香车,银箭般的光透过窗纱。
有时细雨刚刚停歇,朱门前柳枝在微风中斜斜摇曳。
沈香不再燃烧,金鸭显得冷清,月光照亮了梨花。

注释:

  • 寒食日:指的是春秋时期的一个传统节日,通常在清明节前后,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 越溪:指的是越地的溪流,象征着美丽的自然景色。
  • 阆苑:传说中的仙境,形容地方的繁华和美丽。
  • 禁垣:指的是宫廷或园林的围墙,暗示着一种封闭与限制。
  • 沈麝:指的是一种香料,通常用来熏香,强调奢华生活的冷清。
  • 银箭透窗纱:形容月光清冷透过窗纱的景象。

典故解析:

“阆苑”出自古代神话,常用来比喻极为美丽的地方。“寒食日”则源于古代祭祀的习俗,代表着对先人的缅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以散文、诗词闻名,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春季,描绘了寒食日的美好春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诗歌鉴赏:

《越溪春》是欧阳修描写春日景象的佳作,整首诗呈现出一种明媚、清新的春意。开篇便交代了时间和节日,营造出一种温馨的节日氛围。诗中的自然景色与人文环境交相辉映,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从“红粉墙头,秋千影里,临水人家”一句中,可以感受到一种生动的乡村情境,反映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最后两句则将诗意推向高潮,沈香的冷清与梨花的明亮在月光下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春日的宁静与优雅。

诗词解析:

  • 第一句:通过具体的时间(寒食日)引入,强调季节的变换。
  • 第二句:描绘越溪的美丽,通过“阆苑”展现繁华的意象。
  • 第三、四句:细腻描绘人家生活,表现出一种生活的惬意。
  • 第五句:描绘细雨后的清新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最后两句:通过对比展现生活的奢华与清冷,深化了主题。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越溪与阆苑相提并论,突出其美丽。
  • 拟人:柳细风斜,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如“红粉墙头,秋千影里”,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表现出一种淡雅的闲适与宁静的美好。

意象分析:

  • 春色: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 越溪、阆苑:代表着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 沈麝与梨花:通过香与美的对比,反映出奢华的冷清与自然的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寒食日”是哪一天?

    • A) 春分
    • B) 清明
    • C) 三月十三
    • D) 端午
  2. “阆苑”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农田
    • B) 仙境
    • C) 城市
    • D) 山川

答案

  1. C) 三月十三
  2. B) 仙境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欧阳修的《越溪春》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前者描绘春天的生机,后者则是对历史的感慨,二者都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资料:

  • 《欧阳修诗文集》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赏析》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午睡起遇急雨 听雨 初夏游凌氏小园 瞿唐行 秋晴欲出城以事不果 郭氏山林十六詠月峡 将离江陵 杂感 示子聿 泛舟过吉泽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非字旁的字 作牛作马 漆女忧鲁 全师 贯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陈蔡之厄 嘱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绩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良死 首字旁的字 巛字旁的字 口蜜腹剑 破铜烂铁 不堪设想 卤字旁的字 鼻字旁的字 超然远引 焱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