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24: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24:30
叔父给事挽词十首
(三晋山河数十州,频年水旱不能秋。我公出把司农节,粟麦还于地上流。)
这首诗描述了三晋地区的山川河流及其数十个州,在连年干旱和水灾的影响下,收成十分不理想。作者的叔父担任司农职务,尽管他努力管理农田,但粮食依然在地上流失。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涪翁,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评论家。他的诗风兼具豪放与婉约,常常表现出对社会民生的关注。
这首诗作于黄庭坚的叔父去世之时,表达了对他在农业管理上努力工作的追念与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农业困境的关注。
这首诗通过描绘三晋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作者对农业及农民生活的深切关怀。诗中提到的“频年水旱”不仅是对自然灾害的叹息,更是对农业生产艰难的真实写照。作者通过“我公出把司农节”的描写,表现了叔父在艰难困苦中努力工作的精神,展现了对其的怀念与敬意。此外,诗中“粟麦还于地上流”则形象地反映了因自然灾害导致的粮食损失,令人感到痛心。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农业与民生的关注。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自然灾害的无奈与对农业管理者辛勤劳作的肯定,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现状的深切关怀。
诗中提到的“三晋”是指哪个地区?
“我公”在诗中指的是?
诗中提到的“水旱”是什么?
对比黄庭坚与杜甫,两位诗人都关注民生与自然灾害,但黄庭坚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杜甫则在作品中包含更多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沉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