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58: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58:06
《寄赞上人》
作者:杜甫
一昨陪锡杖,卜邻南山幽。
年侵腰脚衰,未便阴崖秋。
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
茅屋买兼土,斯焉心所求。
近闻西枝西,有谷杉黍稠。
亭午颇和暖,石田又足收。
当期塞雨干,宿昔齿疾瘳。
裴回虎穴上,面势龙泓头。
柴荆具茶茗,径路通林丘。
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昨天我陪着您走在小路上,您用锡杖指引我们前往南山的幽静之地。随着年岁的增长,我的身体逐渐衰弱,已难以适应阴凉的秋天。北边重峦叠嶂,阳光洒满大地,整天明媚。为了追求心中所愿,我买下了茅屋和土地。最近听说西边有片丰收的谷田,稻子和黍子都长得很茂盛。中午时分天气温暖,石田的收成也不错。希望今年的雨水不再过于丰沛,昨夜的牙痛也终于缓解了。我时常徘徊在虎穴之上,仰望龙潭的景象。柴火和荆条为我准备了茶和饮品,通往林丘的小径也很便利。与您这样的老朋友相伴,生活也显得格外洒脱。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世称“诗圣”。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阶段,目睹了社会动荡与民生困苦,诗歌内容常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
《寄赞上人》创作于杜甫晚年,正值他生活困苦、身心俱疲之时。此时的杜甫,移居于四川,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与友人分享隐逸的生活,表现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寄赞上人》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画卷,反映了杜甫晚年的心境。诗中通过陪伴友人,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人以“陪锡杖”开篇,表明了对友人的尊敬与陪伴,而“南山幽”则传达出渴望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平静的情感。
随着诗句的展开,杜甫流露出对衰老的无奈,“年侵腰脚衰”写出了对身体衰弱的感慨,增添了诗的沉重感。而“竟日阳光留”则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生活状态。
后半部分,杜甫细腻地描绘了田园生活的点滴:“近闻西枝西,有谷杉黍稠”,体现了他对丰收的欣喜;“亭午颇和暖,石田又足收”,则展现出他对自然的依赖和感谢。整首诗在平淡中蕴含深情,反映出诗人对于老年生活的珍重,以及与友人共享人生的洒脱态度。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隐逸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宁静、朴素生活的向往,以及与友人相伴的快乐,展现了在困境中仍然保持乐观生活态度的精神。
杜甫的《寄赞上人》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提到的“茅屋”象征什么?
诗句“年侵腰脚衰”表现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杜甫的《寄赞上人》与王维的《鹿柴》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隐逸的向往,但杜甫更多地关注于人际关系与生活的现实,而王维则更偏向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两者通过不同的视角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