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20:40: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20:40:18
《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杜甫
玉泉之南麓山殊,道林林壑争盘纡。
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
五月寒风冷佛骨,六时天乐朝香炉。
地灵步步雪山草,僧宝人人沧海珠。
塔劫宫墙壮丽敌,香厨松道清凉俱。
莲花交响共命鸟,金榜双回三足乌。
方丈涉海费时节,悬圃寻河知有无。
暮年且喜经行近,春日兼蒙暄暖扶。
飘然斑白身奚适,傍此烟霞茅可诛。
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
潭府邑中甚淳古,太守庭内不喧呼。
昔遭衰世皆晦迹,今幸乐国养微躯。
依止老宿亦未晚,富贵功名焉足图。
久为野客寻幽惯,细学何颙免兴孤。
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
宋公放逐曾题壁,物色分留与老夫。
这首诗描写了岳麓山道林二寺的美丽景色和作者的心境。诗的开头描绘了玉泉附近的岳麓山,山势奇特,道林幽深。寺庙的门口面向广阔的洞庭湖,殿宇的基脚几乎浸入赤沙湖中。五月的寒风冷得让人感到佛骨的清冷,早晨的乐声和香炉的烟雾弥漫在空中。大地的灵气在雪山草地上步步盈盈,僧人的宝贵如同沧海中的珍珠。塔楼与宫墙的壮丽相互辉映,香厨与松道带来清凉的气息。莲花的声音与命运的鸟相交响,金榜上双回的三足乌在高空飞翔。方丈要渡海需要费时,悬圃寻河的过程则充满了不确定。暮年我欣喜于经行的接近,春日里更有温暖的阳光相扶。飘然白发我何处去,傍着烟霞茅屋可以安居。桃源的人家往往制度简单,橘洲的土地依旧肥沃。潭府的城市非常古朴,太守的庭院里不见喧嚣。曾经在衰世中留下的痕迹,如今幸好在乐国中得以安生。依靠老朋友也不算太晚,富贵与功名又何足挂齿。久而久之我已习惯于寻幽,细学何颙也免去孤独。一重一掩是我肺腑的情感,山鸟与山花是我最好的朋友。宋公曾因放逐在此题壁,留下的情感与我这个老夫共享。
作者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以其深刻的社会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而著称。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杜甫晚年,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杜甫在政治动荡和个人遭遇中,逐渐意识到物质与名利的虚幻,转而追求精神的安宁与自然的和谐。
《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厚的情感,展现了杜甫在晚年对自然与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描绘的岳麓山、洞庭湖以及道林寺的景象,生动而富有层次感。诗人用“玉泉之南麓山殊”开篇,便把读者带入一个清幽而美丽的自然环境。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杜甫寄托了对世俗的超脱与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诗中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还融入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杜甫在诗中表达了对富贵功名的厌倦,强调了老年生活的宁静与满足。他说“依止老宿亦未晚,富贵功名焉足图”,不仅是对自己处境的认知,更是对人生价值的反思。通过与自然的结合,杜甫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整首诗的意象丰富,情感真挚,既有个人的孤独与思考,也有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水之间的美好,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最终达到一种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归宿。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岳麓山道林二寺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名利的超脱。诗人选择在晚年享受清静的生活,反映了他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杜甫的字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洞庭”指的是哪里?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