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3:01: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3:01:36
感遇
北山有芳杜,靡靡花正发。
未及得采之,秋风忽吹杀。
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
纵使秋风无奈何。
四时常作青黛色,可怜杜花不相识。
在北山上有芳香的杜鹃花,正盛开着美丽的花朵。
我还未来得及采摘,秋风却已突然吹来,花儿便被摧残了。
你难道没有看到那拂过云层的百丈青松树吗?
即便秋风再猛烈,也无法伤害它。
四季常年保持着青黛的色泽,真可怜那些杜鹃花,竟与我不相识。
此诗中提到的“青松”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坚韧不拔的品格,杜鹃花则常常代表着美丽与短暂的生命。诗人通过对比青松与杜鹃花,表达了对生命脆弱与持久的思考。
岑参(约715年-770年),字子美,唐代诗人,出生于今新疆地区,后来游历于中原和西域,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他的诗风豪放,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常以描写山水、边塞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见称。
《感遇》创作于岑参游历边塞之时,诗中结合了自然景观与个人感受,表达了对短暂生命的感慨与对坚韧生命的赞美,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感遇》是一首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诗。岑参通过对杜鹃花与青松的对比,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诗中开头描绘了北山上杜鹃花的盛开,生动地表现了自然的美丽。然而,这种美丽并不持久,秋风一吹,花儿便凋零。这种对比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与脆弱。接着,诗人提到青松,坚韧不拔的松树在秋风中依然挺立,象征着不屈的精神和长久的生命力。最后一句“可怜杜花不相识”则在感叹杜鹃花的短暂与自己的孤独,表现出一种无奈和惋惜的情感。整首诗在自然描写中融入了深刻的哲理思考,给人以深远的启示。
整首诗通过对杜鹃花与青松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短暂的惋惜与对坚韧生命的赞美,传达出一种深刻的哲理。
诗中提到的“芳杜”指的是什么花?
“秋风忽吹杀”中的“杀”字意为?
诗人通过杜鹃花和青松的对比表达了什么?
比较岑参的《感遇》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首诗都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岑参更加突出生命的短暂与坚韧,而王之涣则通过登高远眺,表现了壮志与豪情。
这些资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岑参及其诗词的文化背景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