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58: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58:38
《凯歌六首》
汉将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未央宫。
天子预开麟阁待,只今谁数贰师功。
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
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旌竿。
鸣笳叠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
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
日落辕门鼓角鸣,千群面缚出蕃城。
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
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
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这首诗描写了汉朝将领在西征中取得的胜利。汉将承蒙皇恩,西征打败了戎族,捷报先送到未央宫。天子特意在麟阁中准备接见,然而如今谁能细数贰师的功绩?官军西出经过楼兰,营帐旁边寒冷的月窟显得格外清冷。蒲海的晨霜凝结在马尾上,葱山的夜雪扑打在旌竿上。回军时,号角声和鼓声交织,打破敌国的平静,昔日的辉煌无人可比。英雄在边月下摇动鹊印,大将的龙旗在海云间飘扬。日落时分,鼓角声响,千支兵戈出现在蕃城外。洗兵的鱼和海云迎接阵前,秣马的龙堆在月光下照耀。蕃军远远看到汉家的营地,山谷中满是哭声。万箭千刀在一夜之间杀戮,清晨的血流浸润了空城。暮雨中,旌旗尚未干,胡烟和白草在寒光中显得格外冷清。昨夜将军连战,蕃军只见马匹空荡荡的鞍子。
岑参,唐代著名诗人,以边塞诗闻名,其作品多描写边疆风光与战争场面,作品情感激昂,语言生动。
《凯歌六首》的创作背景是唐代对外战争频繁的时期,特别是与西域及少数民族的冲突。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表达了边疆将士的英勇和对国家的忠诚。
《凯歌六首》是岑参的一首边塞诗,诗中以高亢激昂的语调描绘了汉朝将领在西征中的胜利景象。开篇即提到“汉将承恩西破戎”,展现了将领的荣耀和皇帝的恩宠,显示出战争的荣光与荣耀。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战场的寒冷与紧张,营地的肃穆与士兵的英勇,展现出战争的残酷与壮烈。
整首诗在音韵上也极具音乐感,使用了叠韵和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与力量感。诗中的意象丰富多彩,有“蒲海晓霜凝马尾”的清冷之美,也有“葱山夜雪扑旌竿”的凛冽之感,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战争的严酷与士兵的坚毅。
最后,诗人通过对战斗的描写,表达了对将士的崇高敬意和对国家未来的期许,使得《凯歌六首》不仅仅是一首战争颂歌,更是一首充满民族自豪感的诗篇。
整首诗表达了对西征将士的崇敬与赞美,体现了英雄主义和对国家的忠诚,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展现了历史的沉重与壮丽。
《凯歌六首》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蒲海晓霜凝马尾”的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
诗中“万箭千刀一夜杀”描绘了什么场景?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凯歌六首》更侧重描绘战争的场景与将士的英勇,而《登鹳雀楼》则侧重于自然风光与人生哲理,通过意象的不同,展现出各自的主题思想与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