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08: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08:26
过昭君村(村在归州东北四十里)
白居易
灵珠产无种,彩云出无根。
亦如彼姝子,生此遐陋村。
至丽物难掩,遽选入君门。
独美众所嫉,终弃出塞垣。
唯此希代色,岂无一顾恩。
事排势须去,不得由至尊。
白黑既可变,丹青何足论。
竟埋代北骨,不返巴东魂。
惨澹晚云水,依稀旧乡园。
妍姿化已久,但有村名存。
村中有遗老,指点为我言。
不取往者戒,恐贻来者冤。
至今村女面,烧灼成瘢痕。
灵珠虽美,却没有种子,彩云虽美,却没有根基。
就像那位美丽的女子,出生在这个偏远的村庄。
即使再美的东西也难以掩盖她的出身,
她被匆忙选入皇宫,
独自美丽却遭人妒忌,最终被抛弃在边境。
这样绝世的美貌,难道就没有得到过一次恩宠吗?
遭遇的排挤使她不得不离开,根本无法依靠皇上。
黑白之间的变化何其容易,
丹青的画作又有什么值得讨论的呢?
最终只能埋葬在北方的土地上,再也无法回到巴东。
傍晚的云水显得惨淡,依稀让我想起故乡的园子。
她的美丽早已化为尘土,只有村名依旧存在。
村中有位老人,指着村子对我说话,
不要再用往日的教训来警示,免得给后人带来冤屈。
直到今天,村里的女子脸上,
仍然留有被烧灼后的伤痕。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著称,尤其擅长描写社会生活和人情世态。
《过昭君村》写于白居易晚年,反映了他对王昭君命运的思考和对美丽与命运无常的感慨。王昭君是汉代著名的和亲公主,她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美丽与悲剧的象征。
《过昭君村》通过王昭君的故事,传达了对美丽与命运无常的深刻思考。诗中开头以“灵珠”和“彩云”引入,强调美丽的无根性,暗示无论外表如何华美,出身和环境对命运的影响不可忽视。接下来,诗人描绘了昭君的遭遇,从被选入皇宫的荣耀到因美而遭嫉妒,最终被抛弃的悲惨命运,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残酷。
诗中“黑白既可变,丹青何足论”一句,表达了对绘画艺术的无奈,强调即使再美的画作也无法改变现实的悲剧。最后,老人的叮嘱和村女的瘢痕,进一步深化了对历史教训的反思,提醒人们应珍惜眼前,警惕重蹈覆辙。
整首诗情感深邃,反映了白居易对美与命运的独特理解,展现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关怀。
灵珠产无种,彩云出无根。
表达美丽的无根性,强调外表的美丽与内在的价值之间的矛盾。
亦如彼姝子,生此遐陋村。
比喻美丽的女子出生在偏僻的村庄,暗示命运的无常。
至丽物难掩,遽选入君门。
强调即使美丽也无法掩盖出身的卑微,匆忙被选入皇宫。
独美众所嫉,终弃出塞垣。
描绘因美而遭嫉妒,最终被抛弃的命运。
唯此希代色,岂无一顾恩。
质疑难道这样的美貌就没有得到一丝恩宠吗?
事排势须去,不得由至尊。
指出在权力的漩涡中,个人的命运受制于他人。
白黑既可变,丹青何足论。
反映了对艺术的无奈,强调现实的变化更为重要。
竟埋代北骨,不返巴东魂。
描述悲惨的结局,无法回归故乡。
惨澹晚云水,依稀旧乡园。
通过自然景象描绘内心的悲伤与思乡之情。
妍姿化已久,但有村名存。
反映美的消逝,只有村名还在。
村中有遗老,指点为我言。
老人的提醒,传达历史的教训。
不取往者戒,恐贻来者冤。
警惕后人,不要重蹈覆辙。
至今村女面,烧灼成瘢痕。
结尾以痛苦的印记,强调历史的延续与伤痛。
整首诗通过王昭君的故事,探讨了美丽与命运的无常,表达了对历史教训的反思,强调了外表与内在的矛盾,以及人的命运受制于环境和他人的深刻思考。
白居易在诗中用什么比喻来形容美丽的女子?
a) 灵珠
b) 彩云
c) 村庄
d) 以上都是
诗中提到的“村中有遗老”指的是?
a) 过往的美丽
b) 历史的教训
c) 未来的希望
d) 乡村的宁静
“白黑既可变,丹青何足论”这句的意思是?
a) 艺术永恒
b) 现实更为重要
c) 美丽不可抹去
d) 无法改变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