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小山丛桂》

时间: 2025-05-07 05:22:03

诗句

暗绿团团树,浮苍浅浅山。

不须吟些些,幽韵已班班。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5:22:03

原文展示:

小山丛桂
作者: 曾协 〔宋代〕

暗绿团团树,浮苍浅浅山。
不须吟些些,幽韵已班班。

白话文翻译:

小山上密密麻麻地生长着桂树,深绿色的树影环绕着,远处的山显得苍翠而浅淡。无需吟诵太多,这幽静的韵味已经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了。

注释:

字词注释:

  1. 暗绿:形容颜色深沉的绿色,暗示树木茂密。
  2. 团团:形容树木聚集得很密。
  3. 浮苍:形容远处的山显得苍翠而轻盈。
  4. 浅浅:表示山的颜色比较淡。
  5. :吟咏,指吟唱或吟诵诗歌。
  6. 幽韵:指深远而清幽的韵味。
  7. 班班:形容清晰、明朗的样子。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诗中提到的“桂”字,常常与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和精神寄托有关。桂树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和文人气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协,字君远,号白云,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花木为题材,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小山丛桂写于一个幽静的环境中,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山水之美的赞美,以及在自然中感受到的宁静与深邃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小山丛桂》以桂树和山景为主题,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一种宁静的自然风光。诗的第一句“暗绿团团树”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深绿色的桂树形成了一个密集的画面,仿佛置身于一片幽静的林间。接着,诗人通过“浮苍浅浅山”描绘出远处的山,形成了前后呼应的空间感,深绿色的树与苍淡的山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和谐的自然图景。

“不须吟些些,幽韵已班班”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感悟,强调了自然之美不需要过多的修饰,已然自有其清幽的韵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在自然中感受到的宁静与和谐,体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暗绿团团树:描绘了树木的茂密,给人一种深沉而浓厚的绿色感觉。
  2. 浮苍浅浅山:描绘远处山的颜色,形成与树的对比,增强了空间的层次感。
  3. 不须吟些些: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感悟,认为自然之美无需多言。
  4. 幽韵已班班:强调自然的韵味已然显现,传达出一种自然清新的气息。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暗绿团团树”和“浮苍浅浅山”形成了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幽韵”形象地表达自然的内在美感。
  • 意象:桂树与山水的意象交织,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自然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展现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桂树:象征着高洁、文人气质,也代表着自然的美好。
  • :象征着宁静和深远,常常与人们的情感寄托相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暗绿团团树”描绘的是哪些植物?

    • A. 松树
    • B. 桂树
    • C. 柳树
  2. “浮苍浅浅山”中的“浮苍”是指什么?

    • A. 深色
    • B. 浅色
    • C. 明亮
  3. 诗人认为自然的韵味需要怎样的修饰?

    • A. 不需要
    • B. 需要
    • C. 适度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对比曾协的《小山丛桂》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以自然景色为题材,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王维的作品更强调了山水的意境与人生哲理,而曾协则更注重自然之美的直接感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山水诗的艺术》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八声甘州 八声甘州·丙戌,一九四六年 八声甘州 八声甘州 秋日侍莲甫舅氏游摄山 八声甘州 八声甘州 八声甘州·听琤琤漏永 八声甘州 为吴湖帆题其亡室静淑夫人绿遍池塘草词意图 八声甘州 八声甘州 夏日偕关东诸子游磐石牧野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详济 墙风壁耳 道在人为 形孤影孑 丿字旁的字 包含攻的成语 牛字旁的字 气字旁的字 顾虑重重 云膏 陋室空堂 指付 大字旁的字 瓦字旁的字 碧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抓丁 户枢 唇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