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3:20: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3:20:30
《和子瞻同王胜之游蒋山》 王安石
金陵限南北,形势岂其然。
楚役六千里,陈亡三百年。
江山空幕府,风月自觥船。
主送悲凉岸,妃埋想故莲。
台倾凤久去,城踞虎争偏。
司马坝庙域,独龙层塔颠。
森疏五愿木,蹇浅一人泉。
梲杖穷诸岭,篮舆罢半天。
朱门园渌水,碧瓦第青烟。
墨客真能赋,留诗野竹娟。
金陵这座城池,南北方的形势确实不如想象中的那样。
楚国的征伐延绵六千里,陈国早已灭亡三百年。
如今江山空留幕府,风流月色依旧在船上浮现。
主人的送别让人感到凄凉的岸边,妃子的思念化作了故乡的莲花。
高台已经倾斜,凤凰早已离去,城池则如同争斗的老虎。
在司马坝的庙宇,独有的龙在高塔顶端。
稀疏的五愿树,浅浅的泉水只有一人可饮。
我拄着杖行走遍及山岭,篮舆已停在半空。
朱门之外,园中的清水流淌,碧瓦之间,青烟袅袅升起。
墨客确实能赋诗,留下的诗篇如野外的竹子般婀娜。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变法派”的代表,提倡政治改革,主张“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作品多样,兼具政治、哲理和文学价值。
这首诗是王安石与朋友王胜之共同游览蒋山时所作,反映出当时政治的动荡与个人情感的纠葛,同时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与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和子瞻同王胜之游蒋山》是一首极具情感与哲理的诗作。在描绘金陵的壮丽景色和历史沧桑的同时,王安石也将个人的情感与历史的沉重感相结合,展现出一种深邃的思考。诗的开头通过对金陵地理形势的描述,表明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接着,诗人提到楚国的遗留与陈国的衰亡,暗示历史的无情与人事的变迁,使人感受到一种时光的流逝和对往昔的追忆。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用生动的意象表现了个人情感的波动,如“主送悲凉岸”和“妃埋想故莲”,用情感的细腻描绘,将自然与人心的共鸣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细致的描绘,王安石不仅展示了自然的美好,也传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事变迁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构建了一个既有历史厚度又有个人情感的诗歌空间,展现了王安石作为诗人的深厚功力和独特视角。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自然的赞美,揭示了人类情感在历史长河中的无奈与美好,体现了王安石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诗中的“金陵”指的是哪个城市?
“楚役六千里”说明了什么?
诗中提到的“朱门”象征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