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54: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54:34
道中逢乞食老僧
赤棕榈笠眉毫垂,
拄楖栗杖行迟迟。
时人只施盂中饭,
心似白莲那得知。
在路上遇到了一位乞讨的老和尚,
他的棕色帽子低垂着眉毛,
拄着栗色的拐杖,走得缓慢而迟疑。
路人只给他施舍一碗饭,
他的心却像白莲花一样,清白而无人得知。
“白莲”常用来比喻高洁、无染的品德。在佛教文化中,莲花代表着觉悟和纯洁。
贯休(约830-908年),字德修,号无可,晚唐著名诗人、和尚,擅长写诗,多以佛教思想和生活感悟为题材。他的作品常透出对世俗的超脱与对自然的热爱。
此诗作于唐代,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乞讨者的态度,以及老和尚的心境。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呼应,诗人通过对老和尚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慈悲和内心宁静的思考。
贯休在《道中逢乞食老僧》中,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一位乞讨的老和尚的形象,展现了其外在的艰辛与内心的高洁。首句的“赤棕榈笠”不仅勾勒出老僧的形象,也传达出他在烈日下行走的辛苦。接下来的“拄楖栗杖行迟迟”,则进一步强调了老僧的年迈与行走的缓慢,既是身体的疲惫,也是对生活的无奈。
在诗的后半部分,贯休通过“时人只施盂中饭”来揭示社会对乞讨者的冷漠与无情,乞食的老僧虽得一碗饭,但他内心却如“白莲”般清白与孤独。诗人用“心似白莲”这一比喻,表明老和尚在物质匮乏的环境中,仍然保持着内心的宁静与纯洁。整首诗通过对比,展现了社会的冷酷与个人的高洁,给人以深思,提醒世人对乞讨者的关注与同情。
整首诗通过描绘乞讨老僧的外在与内心,反映了对社会冷漠现象的批判,强调了内心的纯洁与高尚。诗中展现了对生命的思考,传达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诗中“拄楖栗杖行迟迟”主要表达了什么?
“心似白莲”指的是老和尚内心的什么?
诗中对乞食的态度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