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蛩声三首 其二》

时间: 2025-05-01 07:44:38

诗句

床根吟夜句冥搜,莎底啼寒泣怨秋。

人世如何无苦乐,一般蟋蟀两般愁。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44:38

原文展示:

床根吟夜句冥搜,莎底啼寒泣怨秋。
人世如何无苦乐,一般蟋蟀两般愁。

白话文翻译:

在床边吟唱的夜深人静,蟋蟀在莎草底下啼叫,似乎在诉说对寒冷秋天的怨恨。人世间怎么会没有苦乐呢?就如同这些蟋蟀,无论是快乐还是忧愁,都是一样的。

注释:

  • 床根:床的根部,指床边或床下。
  • 吟夜句:在夜晚吟唱的诗句。
  • 冥搜:冥冥之中、深邃的意思,形容夜色的深邃。
  • 莎底:莎草的底部,这里指蟋蟀栖息的地方。
  • 啼寒:在寒冷的环境中鸣叫。
  • 泣怨:哭泣和抱怨,形容蟋蟀的悲鸣。
  • 人世:指人类社会。
  • 无苦乐:没有痛苦和快乐。
  • 一般蟋蟀:这里指所有的蟋蟀。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特别明显的典故,但通过对蟋蟀的描写,反映出人间的苦乐与自然界的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字廷秀,号阮亭,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和词人,擅长于描写自然和人情。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之际,诗人通过蟋蟀的鸣叫来隐喻人世间的苦乐,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的现实。

诗歌鉴赏:

《蛩声三首 其二》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而著称。诗人通过对蟋蟀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中生灵的苦乐。诗的开头,床根的吟唱与莎底的啼鸣,生动地描绘出一个秋夜的宁静与孤寂,蟋蟀的鸣叫仿佛在述说着它们对季节变迁的无奈与思索。

在第二句中,“泣怨秋”则进一步深化了蟋蟀的情感,赋予了它们更多的人性化特征,使其哀怨之情与人类的情感相互呼应。接下来的两句以哲理性的思考点明了人世间的苦乐不平衡,人与蟋蟀的愁苦是相似的,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洞察。

整首诗在描写自然的同时,也在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使读者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反思自身的处境。通过这种对比,诗人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动,也引发了对人类生活的思考,体现了诗人既有的哲理思考与情感体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床根吟夜句冥搜:夜深人静,床边的吟唱声回荡,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
    • 莎底啼寒泣怨秋:蟋蟀在莎草下悲鸣,表达了对寒冷秋天的怨恨。
    • 人世如何无苦乐:人间怎么可能没有痛苦与快乐的交替呢?
    • 一般蟋蟀两般愁:无论是人还是蟋蟀,忧愁是相似的。
  • 修辞手法:诗中采用了拟人手法,通过蟋蟀的鸣叫来传达情感,营造出情感共鸣。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蟋蟀的哀鸣折射出人世间的苦乐,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

意象分析:

  • 蟋蟀:象征孤独与愁苦,反映人类情感的共鸣。
  • 床根、莎底:代表生活的空间,传达出宁静与孤独的氛围。
  • 夜、秋:自然界的元素,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杨万里的《蛩声三首 其二》主要描写了什么?

    • A. 蟋蟀的生活
    • B. 人生的苦乐
    • C. 自然风光
  2. 诗中提到的“莎底”指的是哪里?

    • A. 床下
    • B. 草地
    • C. 河边
  3. 本诗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 A. 比喻
    • B. 拟人
    • C. 排比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通过对夜晚的描绘表达了深沉的思念和愁苦,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共鸣。而杨万里的诗则更注重自然与人生苦乐的哲理思考。两者都表现了人类情感的深邃,但主题和情感侧重点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杨万里诗词集》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题云际寺故僧院 听早蝉歌 题清萝翁双泉 哭张融 咏宣州笔 津亭有怀 晚秋宿裴员外寺院(得逢字) 九日 朝下寄韩舍人 塞上曲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丿字旁的字 企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楚囚对泣 西结尾的成语 万结尾的成语 枉担虚名 子肿 言气 安安合适 娩娠 隶字旁的字 包字头的字 顾此失彼 自力 鼠字旁的字 说到做到 异军突起 黽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