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8:44: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8:44:47
砚瓦
作者: 贯休〔唐代〕
浅薄虽顽朴,其如近笔端。
低心蒙润久,入匣更身安。
应念研磨苦,无为瓦砾看。
傥然仁不弃,还可比琅玕。
这块砚瓦虽然表面上显得粗糙和简单,但它却是贴近笔尖的工具。它的内心经过长时间的浸润,放入匣子后才会感到安定。我们应当想到它在被磨砺时的辛苦,不应该只看它如同瓦砾一样的外表。如果有仁者不抛弃它,它仍然可以与美玉相媲美。
“琅玕”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比喻美好珍贵的事物。诗中提到的砚瓦与琅玕的对比,暗示外表粗糙的东西,可以因其内在价值而被重视,反映了对物质表象和内在品质的思考。
作者介绍:贯休,唐代著名诗人,字景休,因其诗作多表现禅宗思想,风格清新,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正值社会文化繁荣之际,诗人通过砚瓦的形象,探讨了内在价值和表面现象的关系,反映出当时对文人雅趣的追求。
贯休的《砚瓦》以砚瓦为题材,展现出一种哲理思考。诗中用粗糙的砚瓦与珍贵的琅玕进行对比,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正的价值往往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在的品质与经历。诗的开头以“浅薄虽顽朴”引入,立刻让读者意识到砚瓦的表面粗糙,然而随即转入内心的深刻思考,指出砚瓦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形成的独特价值。
全诗的情感基调是对事物内在价值的赞美,诗人通过砚瓦的形象,表达了对那些看似平凡却蕴含深厚内涵的事物的尊重与珍视。同时,诗中提到的“应念研磨苦”,不仅是在强调砚瓦的经历,也暗示人生中的艰辛与磨砺。最后一句“傥然仁不弃,还可比琅玕”,更是对人性善良的呼唤,强调了即使是最不起眼的事物,只要有人去欣赏与珍惜,也能展现出无与伦比的价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内在价值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追求美好事物时,不应仅仅局限于外表的判断。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砚瓦”象征什么?
“傥然仁不弃”指的是什么?
诗歌的主题主要是?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