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野居书情》

时间: 2025-04-26 13:49:57

诗句

世事日可见,身名良蹉跎。

尚瞻白云岭,聊作负薪歌。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49:57

原文展示:

野居书情
韦应物 〔唐代〕

世事日可见,身名良蹉跎。
尚瞻白云岭,聊作负薪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慨,感到人生的名利逐渐失去,而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寄托。诗人抬头望向远方的白云岭,心中不由自主地吟唱起负薪的歌谣,寄托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逃避。

注释:

  • 世事日可见:世间的事情每天都能看见,暗指世事繁杂,令人烦恼。
  • 身名良蹉跎:个人的名声和身世都在流逝,形容人生的无常。
  • 尚瞻白云岭:尚且抬头眺望那白云覆盖的山岭,表达对自然的向往。
  • 聊作负薪歌:随意地唱起负薪的歌,隐喻生活的简单和自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韦应物(737年-793年),唐代诗人,字子云,号简斋,晚唐诗人,擅长写田园诗和山水诗,作品中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事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韦应物隐居生活时期,表达他对世俗名利的淡漠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与个体内心的冲突。

诗歌鉴赏:

《野居书情》是韦应物的一首抒情诗,诗中通过对世事的感慨与对自然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首句“世事日可见”直接指出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复杂与繁琐,进一步通过“身名良蹉跎”来反映个人在世事中的迷茫与失落。诗人似乎在说,尽管世事不断变化,个人的名声和身份也在流逝,但他却选择从自然中寻找慰藉。

接下来的“尚瞻白云岭”则转向对自然的眺望,白云岭象征着清新、宁静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最后一句“聊作负薪歌”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世俗压力的逃避。诗中使用简单的语言却蕴含深厚的情感,展示了韦应物细腻的观察与深刻的思考,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世事日可见”:表达对日常生活的无奈和烦恼。
    • “身名良蹉跎”:揭示人生的无常与个人的失落感。
    • “尚瞻白云岭”:通过自然景象寄托理想与渴望。
    • “聊作负薪歌”:用歌声表达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结合,形成强烈的对比。
    • 对仗:上下句结构均衡,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世事的反思与对自然的向往,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和对简单、宁静生活的向往,传达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白云岭:象征着高远、清新的理想境地,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负薪:隐喻朴素的生活,体现了对自然和简单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世事日可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兴奋
    • B. 无奈
    • C. 快乐
  2. “白云岭”象征着什么?

    • A. 灰暗的世俗
    • B. 理想与宁静
    • C. 繁华的都市
  3. 诗人选择“聊作负薪歌”是为了表达:

    • A. 对金钱的渴望
    • B. 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 C. 对名声的追求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 韦应物《野居书情》与王维《山居秋暝》都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但韦应物更强调个人内心的挣扎,而王维则展现了一种和谐的田园生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韦应物诗集》
  • 《唐诗鉴赏辞典》

相关查询

闻琳老欲入山今少雨想未成行奉寄一绝 春词 其八 赠程巽山人 蝶恋花(春夜不寐) 惜分飞(富阳水寺秋夕望月) 清明过下渚湖 广鉴大师观上人为灵芝数百众故乞从檀施乞米 春词 比得寒疾用道士养生法治其内郡幕徐天隐遗以柴胡桔梗教作汤服之疾间作小诗以寄 殢人娇(约归期偶参差戏作寄内)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多藏厚亡 雁币 灸炷 癶字旁的字 舍生忘死 送末 起面 歹字旁的字 退旅进旅 清烈 臣字旁的字 对牛弹琴 高字旁的字 伴食宰相 士结尾的成语 止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