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45: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45:01
原文展示:
高司业二首 其二 作者:张嵲 〔宋代〕
旌头落尽少微明,追复成均雅颂声。 诏起儒宗高一代,礼隆师范表诸生。 拾遗柱史当螭立,润色纶言倚马成。 行把荷囊多献纳,要将文彩助升平。
白话文翻译:
旌旗上的星辰已落尽,天空显得更加明亮,追忆恢复了古代学府的雅颂之声。 皇帝下诏起用一代儒学宗师,礼节隆重地表彰了作为师范的诸生。 像拾遗补阙的柱史一样,站在螭龙旁边,润色皇帝的诏令,迅速完成。 即将手持荷囊,多次献上建议,要用文采助力国家的和平与繁荣。
注释:
旌头:指旌旗上的星辰。 少微明:指天空显得更加明亮。 成均:古代的大学。 雅颂声:指古代学府中的雅乐和颂歌。 儒宗:指儒学的宗师。 师范:指作为师范的诸生。 拾遗柱史:指古代负责拾遗补阙的官员。 螭立:指站在螭龙旁边。 纶言:指皇帝的诏令。 倚马成:指迅速完成。 荷囊:指官员手持的囊袋,用于装载文书。 献纳:指献上建议。 文彩:指文采。 升平:指国家的和平与繁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嵲(1096-1148),字巨山,号紫微居士,宋代文学家、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此诗是张嵲在宋代朝廷中任职时所作,表达了对儒学宗师的尊崇和对国家和平繁荣的期望。
创作背景: 此诗是在张嵲任职于朝廷期间,对当时的政治和文化环境有所感触而作。诗中表达了对儒学宗师的尊崇,以及对国家和平繁荣的期望,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学府雅颂声的追忆,以及对儒学宗师的尊崇,展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国家和平繁荣的期望。诗中“旌头落尽少微明”一句,以星辰落尽、天空明亮为喻,暗示了时代的变迁和新的希望。“诏起儒宗高一代”和“礼隆师范表诸生”则直接表达了对儒学宗师的尊崇和对教育的重视。后两句“拾遗柱史当螭立,润色纶言倚马成”和“行把荷囊多献纳,要将文彩助升平”则展现了作者作为官员的责任感和对国家和平繁荣的贡献。整首诗语言典雅,意境深远,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国家和平繁荣的期望。通过对古代学府雅颂声的追忆,以及对儒学宗师的尊崇,展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同时,通过对职责的担当和对国家贡献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和平繁荣的期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旌头落尽少微明”一句,以什么为喻? A. 星辰落尽 B. 天空明亮 C. 时代的变迁 D. 新的希望
诗中“诏起儒宗高一代”一句,表达了对谁的尊崇? A. 皇帝 B. 儒学宗师 C. 官员 D. 诸生
诗中“行把荷囊多献纳”一句,表达了什么? A. 对国家的贡献 B. 对职责的担当 C. 对工作的效率 D. 对文采的追求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