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3:26:44
原文展示
材薄安时甘寂寞,身闲乘兴喜登临。每寻香草牵狂思,曾向幽兰费苦吟。明月几人非按剑,高山从古少知音。数篇清绝赓歌意,默见冯唐异俗心。
白话文翻译
我才能浅薄,安于时世,甘愿寂寞,身闲时乘兴喜欢登高望远。每次寻找香草,都会引发我狂放的思绪,曾经对着幽兰苦苦吟咏。明月下有几人不是按剑而立,自古以来高山少有知音。我写了几篇清新绝伦的诗歌,默默地展现了冯唐那种与众不同的心境。
注释
- 材薄:才能浅薄。
- 安时:安于时世。
- 甘寂寞:甘愿寂寞。
- 乘兴:趁着兴致。
- 香草:比喻美好的事物或理想。
- 牵狂思:引发狂放的思绪。
- 幽兰:比喻高洁的品质。
- 费苦吟:苦苦吟咏。
- 明月几人非按剑:比喻世态炎凉,人心难测。
- 高山从古少知音:比喻知音难寻。
- 清绝:清新绝伦。
- 赓歌意:继续歌唱的意思。
- 冯唐:指冯唐易老,比喻怀才不遇。
- 异俗心:与众不同的心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号南丰先生,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以散文著称,诗作亦有特色。曾巩的诗歌多抒发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曾巩与陈郎中(具体姓名不详)的唱和之作。陈郎中可能是曾巩的朋友或同僚,曾巩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安于寂寞、怀才不遇的情感,同时也抒发了对知音难寻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曾巩安于寂寞、怀才不遇的情感,以及对知音难寻的感慨。首联“材薄安时甘寂寞,身闲乘兴喜登临”,直接抒发了作者才能浅薄,安于时世,甘愿寂寞的心境,同时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颔联“每寻香草牵狂思,曾向幽兰费苦吟”,通过香草和幽兰的意象,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高洁品质的向往。颈联“明月几人非按剑,高山从古少知音”,以明月和高山为喻,表达了世态炎凉、知音难寻的感慨。尾联“数篇清绝赓歌意,默见冯唐异俗心”,则通过清新绝伦的诗歌,默默地展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心境。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材薄安时甘寂寞:作者自谦才能浅薄,安于时世,甘愿寂寞。
- 身闲乘兴喜登临:身闲时乘兴喜欢登高望远,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 每寻香草牵狂思:每次寻找香草,都会引发狂放的思绪,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 曾向幽兰费苦吟:曾经对着幽兰苦苦吟咏,表达了对高洁品质的向往。
- 明月几人非按剑:明月下有几人不是按剑而立,比喻世态炎凉,人心难测。
- 高山从古少知音:自古以来高山少有知音,表达了知音难寻的感慨。
- 数篇清绝赓歌意:写了几篇清新绝伦的诗歌,继续歌唱的意思。
- 默见冯唐异俗心:默默地展现了冯唐那种与众不同的心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明月几人非按剑”,比喻世态炎凉,人心难测。
- 拟人:如“香草牵狂思”,将香草拟人化,引发狂放的思绪。
- 对仗:如“材薄安时甘寂寞,身闲乘兴喜登临”,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安于寂寞、怀才不遇的情感,以及对知音难寻的感慨。通过自然意象和典故的运用,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高洁品质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世态炎凉、人心难测的社会现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香草:比喻美好的事物或理想。
- 幽兰:比喻高洁的品质。
- 明月:比喻世态炎凉,人心难测。
- 高山:比喻知音难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曾巩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怀才不遇
B. 得意洋洋
C. 忧国忧民
D. 乐观向上
- “明月几人非按剑”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高山从古少知音”这句诗表达了什么意思?
A. 知音难寻
B. 高山多知音
C. 知音易得
D. 高山无知音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别》:表达了离别之情和对友人的思念。
- 杜甫《月夜忆舍弟》:表达了战乱中的思乡之情和对亲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曾巩《和陈郎中》与王维《送别》:两者都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情感,但曾巩的诗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知音难寻的感慨,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离别之情和对友人的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曾巩的多首诗作,对宋诗有深入的解读。
- 《唐宋诗鉴赏辞典》:对唐宋诗人的作品有详细的鉴赏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