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和酬王平甫道中见寄》

时间: 2025-05-01 14:24:10

诗句

安危魁柄倚谁操,敛笏千官拱赭袍。

能有本根持国论,岂须毫发间戎韬。

征求藉藉人多困,羁旅皇皇我亦劳。

栖宿与君何计得,半生飘荡似风毛。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4:24:10

原文展示:

和酬王平甫道中见寄 曾巩 〔宋代〕

安危魁柄倚谁操,敛笏千官拱赭袍。 能有本根持国论,岂须毫发间戎韬。 征求藉藉人多困,羁旅皇皇我亦劳。 栖宿与君何计得,半生飘荡似风毛。

白话文翻译:

国家的安危关键在于谁来掌握,众多官员手持笏板向穿着赭色袍服的君王致敬。 能够坚守国家的根本原则来讨论国事,何必要在细微之处计较军事策略。 征税和征召使得人们普遍困苦,我在外漂泊也感到非常劳累。 与君共度时光的计划如何实现,我半生漂泊如同随风飘动的毛发。

注释:

  • 魁柄:比喻国家的最高权力。
  • 敛笏:官员手持笏板,表示尊敬。
  • 赭袍:古代君王的服饰。
  • 本根:根本原则。
  • 戎韬:军事策略。
  • 征求:征税和征召。
  • 藉藉:纷纷,众多。
  • 羁旅:在外漂泊。
  • 皇皇:匆忙不安的样子。
  • 风毛:随风飘动的毛发,比喻漂泊无定。

诗词背景: 曾巩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这首诗是回应王平甫的诗作,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当时社会动荡,征税和征召使得人民生活困苦,诗人自身也感到漂泊无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国家安危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个人境遇的感慨。诗中“安危魁柄倚谁操”一句,直接点出了国家安危的关键所在,而“敛笏千官拱赭袍”则描绘了官员们对君王的尊敬,同时也暗示了权力的集中。后两句通过对征税和征召的描述,反映了人民的困苦和诗人的劳累,最后以“半生飘荡似风毛”作结,表达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奈和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诗词解析:

  • 首句提出了国家安危的问题,暗示了对权力中心的关切。
  • 次句通过官员的形象,展现了权力的象征。
  • 第三句强调了坚守国家根本原则的重要性。
  • 第四句表达了不计较细节的态度。
  • 第五句和第六句反映了社会的困苦和诗人的劳累。
  •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安定生活的渴望和对漂泊生活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安危魁柄”将国家安危比作掌握的权力。
  • 对仗:如“能有本根持国论,岂须毫发间戎韬”中的对仗结构。
  • 拟人:如“羁旅皇皇我亦劳”中的拟人手法,赋予漂泊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 魁柄:象征国家的最高权力。
  • 赭袍:象征君王的权威。
  • 风毛:象征漂泊无定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安危魁柄倚谁操”一句,暗示了什么? A. 对权力的关切 B. 对军事的关切 C. 对经济的关切 D. 对文化的关切

  2. “能有本根持国论,岂须毫发间戎韬”表达了什么态度? A. 重视细节 B. 不计较细节 C. 重视军事 D. 不重视军事

  3. 诗中“半生飘荡似风毛”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同样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通过对梦境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与曾巩的这首诗都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渴望,但王安石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曾巩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曾巩诗歌的背景。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次韵惟西堂巧山二首 次韵戴帅初见寄二首 闻莺 十月二十四日过弟观寓所出莱菔相款 寄赋黄东发湖山精舍 为茂林老乘独舟四句 次韵王监叔二首 夜宿倪庵坐雨二首 次韵前人伤古 次韵雪窦寺主僧炳同招游山二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韋字旁的字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孤鸾照镜 友结尾的成语 建设性 名副其实 歺字旁的字 暑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克字旁的字 尊临 己字旁的字 示字旁的字 磬竹难书 音稀信杳 荆衡杞梓 心口不一 救时厉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