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6:00: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6:00:15
到郡席不暖,居民空惘然。
好山无十里,遗恨恐他年。
欲款南朝寺,同登北郭船。
朱门收画戟,绀宇出青莲。
荆公宅已为寺。夹路苍髯古,迎人翠麓偏。
龙腰蟠故国,鸟爪寄层巅。
竹杪飞华屋,松根泫细泉。
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
略彴横秋水,浮图插暮烟。
归来踏人影,云细月娟娟。
到达郡城时席位尚未温暖,居民们却感到空虚惘然。
美丽的山景没有十里之长,留下的遗憾恐怕要到明年才能弥补。
想要慢慢走进南朝的寺庙,一同登上北郭的船。
朱门收起画戟,绀宇中青莲高出其间。
荆公的宅邸如今已成为寺庙,路旁苍髯古树迎接人来。
龙形的山脊缠绕着故国,鸟爪般的山峰寄托在高处。
竹梢飞起的华屋,松根泫流的细泉。
山峰多巧妙地遮挡着阳光,江水远望似浮在天边。
微微荡漾的秋水,浮图高耸入暮霭之中。
归来时踏上人影,云朵纤细,月光柔和如丝。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他以豪放的词风和深邃的诗意著称于世,作品涉及诗、词、散文、书信等多个领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苏轼与友人王胜之游览蒋山时,表达了他对山水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蒋山的美丽景色给他带来了深刻的思考,也勾起了他对故乡的眷恋。
这首诗描绘了蒋山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开头两句以“到郡”引入,既是对旅途中一时的失落感慨,也暗示了苏轼对自然的期待与向往。接下来的描绘中,通过“欲款南朝寺,同登北郭船”,表现了他与友人的亲密关系,和对人文景观的向往。
诗中多处提到的“朱门”、“荆公宅”等,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对当时社会的反思。尤其是“龙腰蟠故国,鸟爪寄层巅”,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结合,表现了对故土深深的眷恋与思念。
最后两句“归来踏人影,云细月娟娟”,在结束时又回归于人情,描绘了归来的宁静与美好,整首诗在自然与人文、现实与理想之间游走,构建出一幅动人的画面。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全诗采用了丰富的比喻、拟人、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比如“龙腰蟠故国”形象地表现了山的曲折。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描绘自然与人文景观,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故乡的深情,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朱门”象征什么?
“归来踏人影”表达了什么情感?
“龙腰蟠故国”中的“龙”指代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苏轼与王维的山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