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0:22: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0:22:54
旌旗晓过大江西,七校前驱万队齐。千里政声人共喜,三军令肃马前嘶。恩沾境内风初变,春入城阴柳渐低。桃李不须令更种,早知门下旧成蹊。
清晨的旌旗在大江南北飘扬,七校的先锋带领着万队军马齐齐前进。千里之外的政声让人们共同欢喜,三军的指令严肃得让马匹在前面嘶鸣。恩泽洒落在这片土地上,春风初起,城中的阴柳也渐渐低垂。桃李树不需要再种植,因为早已知道,门前的旧路早已形成了小径。
“桃李不须令更种,早知门下旧成蹊”出自于古代文人对师生关系的重视,桃李象征着学生,强调教育的成果,并暗含对李常侍的赞美,体现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
戎昱,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诗风豪放,擅长描绘战争与政治的主题。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当时社会的动荡与英雄的壮丽。
此诗写于唐代中期,正值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军队的雄壮场面和春日的生机,表达了对国家强盛和人民安乐的期盼。
这首诗以清晨的旌旗和雄壮的军队开篇,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画面。诗中不仅描写了军队的整齐和威严,更重要的是传达了对国家政治声望的赞美和对民众欢喜的感慨。诗人在描绘春景时,采用了“恩沾境内风初变”的表达,既体现了春天的温暖,也象征着政治的恩泽普及四方。最后一句“桃李不须令更种”则寓意着教育的成功和后继有人的希望,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与期待。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政治安定、人民幸福的赞美,同时通过春天的意象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诗人通过对军队出征的描写,展现了国家的强盛与团结,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桃李”象征什么?
诗中描写的春天有什么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