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6:21: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21:49
作者: 黄庭坚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众生堕八难,身心俱丧失。
惟有一念在,能呼观世音。
火坑与刀山,猛兽诸毒药。
众苦萃一身,呼者常不痛。
何用呼菩萨,当自救痛者,不烦观音力。
众生以二故,一身受众苦。
若能真不二,则是观世音。
八万四千人,同时俱起救。
众生陷入八种困境,身心都在极度痛苦中失去。
唯有那一念的觉醒,才能呼唤观世音菩萨。
在火坑和刀山之间,猛兽和毒药环绕。
所有痛苦汇聚在一身,呼喊的人常常不会感到痛苦。
何必呼唤菩萨,应该自救痛苦的自己,不必麻烦观音的力量。
众生因两种原因,一身承受众多苦难。
如果能够真正做到不二,那便是观世音。
八万四千人同时也会齐心协力来救助。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他是苏轼的好友,崇尚个性与自然,强调情感与自然的融合,其作品常有浓厚的个性与独特的风格。
创作背景:
《观音赞》是在黄庭坚担任官职期间,受佛教思想影响而写的。这首诗表达了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同时也强调自我救赎的重要性,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信仰与自我修行的思考。
《观音赞》通过对人间苦难的深刻描绘,展现了佛教哲学中“自救”与“他救”的辩证关系。诗中提到的“八难”与“众苦”,不仅是对生死苦难的直面,更是对人们内心深处痛苦的反思。黄庭坚以简练而有力的语言,概括了众生的痛苦与救赎的希望。
诗中强调,虽然信仰观世音菩萨是一种力量的象征,但真正的解脱在于内心的觉醒与自我努力。通过“真不二”的哲学思考,诗人引导读者在痛苦中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救赎,显示出他对人生苦难的深刻理解。
在艺术风格上,黄庭坚的诗歌兼具情感与哲理,融合了生动的意象与深邃的思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思考空间。整首诗不仅有助于宗教信仰的传达,同时也激励人们面对生活的苦难,保持内心的坚定与清明。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自我救赎的重要性,呼唤内心的觉醒,鼓励众生在面对痛苦时,积极寻求解脱而不是单纯依靠外力。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层次感,也传达了深刻的佛教思想,鼓励人们在苦难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力量。
诗词测试:
“众生堕八难”中的“八难”是指什么?
诗中“何用呼菩萨,当自救痛者”强调了什么?
“若能真不二”中的“不二”指的是什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白居易的《长恨歌》相比,黄庭坚的《观音赞》更注重内心的觉醒与自救,而《长恨歌》则集中于爱情的悲剧与人生的无常。
推荐书目:
以上资料可供深入了解黄庭坚及其作品的背景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