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从张仲谋乞蜡梅》

时间: 2025-04-29 17:03:44

诗句

闻君寺後野梅发,香蜜染成宫样黄。

不拟折来遮老眼,欲知春色到池塘。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7:03:44

原文展示:

闻君寺后野梅发,香蜜染成宫样黄。
不拟折来遮老眼,欲知春色到池塘。

白话文翻译:

听说你在寺庙后面的野梅已经开花了,花香如蜜,颜色鲜艳如宫廷中的金黄。我并不想把它们折下来遮住老眼,只想知道春天的色彩是否已经到达池塘边。

注释:

  • 闻君:听说你(君,指朋友或知己)。
  • 寺后:寺庙的后面。
  • 野梅:野生的梅花。
  • 香蜜:形容花香甜美如蜜。
  • 宫样黄:像宫廷中华丽的黄色。
  • 不拟折来遮老眼:不打算把花折下来以掩盖衰老的眼神。
  • 欲知春色到池塘:想知道春天的颜色是否已经映照到池塘。

典故解析:

“老眼”可以理解为年纪大了,眼神衰退。古代文人常用“春”来象征生机与希望,而“池塘”则是自然景象的一部分,代表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复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涧溪,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是苏轼的好友,以其豪放而又细腻的诗风闻名,作品多涉及山水、花鸟、抒情等题材。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黄庭坚晚年,写于春季,表达了他对梅花的喜爱与对春天的向往,反映出他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生命的热爱。

诗歌鉴赏:

《从张仲谋乞蜡梅》是一首描绘春天气息的诗作,表面上是对梅花的赞美,实际上蕴含着更深刻的人生哲思。诗中提到的“寺后野梅”,是一种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意象,给人以清新之感。黄庭坚用“香蜜染成宫样黄”来形容花的颜色和香气,描绘了梅花的美丽,展现了春天的生机。

诗的后半部分表现了诗人对老去的感慨,尽管想要用花来遮掩衰老的眼睛,却更渴望通过自然的变化来感知生命的延续。这里的“欲知春色到池塘”则是对春天的期待,暗示着生命的美好与希望。整首诗在优美的自然景象中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表现了黄庭坚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闻君寺后野梅发:听说你在寺庙后面的野梅已经开花了。

    • 这句直接引入了主题,表现了对自然的关注。
  2. 香蜜染成宫样黄:花香如蜜,颜色鲜艳如宫廷中的金黄。

    • 使用了比喻,形象地描绘出梅花的美丽,突显了春天的气息。
  3. 不拟折来遮老眼:不打算把它们折下来遮住衰老的眼神。

    • 反映了诗人对衰老的坦然接受。
  4. 欲知春色到池塘:想知道春天的颜色是否已经映照到池塘边。

    • 这一句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和对生命变化的敏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梅花的香气比作蜜,表现出其芬芳。
  • 对仗:前后句的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梅花以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热爱。诗人不愿用花来掩盖衰老,反而希望通过自然的变化来感知生命的美好,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 梅花:象征着坚韧与清雅,代表着春天的生机。
  • 香蜜:代表美好与甜美的生活。
  • 池塘: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野梅”位于哪里? A. 寺前
    B. 寺后
    C. 山上
    D. 河边

  2. 诗人想通过梅花做什么? A. 遮住衰老的眼神
    B. 折下来赠送朋友
    C. 画成画
    D. 种在池塘边

  3. 诗中的“春色”指的是什么? A. 春天的植物
    B. 春天的气息
    C. 春天的颜色
    D. 春天的天气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描绘自然与人生的感悟。
  • 王维的《鸟鸣涧》:展现自然之美,表达隐逸之情。

诗词对比:

对比黄庭坚与李白的作品,黄庭坚的《从张仲谋乞蜡梅》更注重细腻的描写与内心感悟,而李白的《将进酒》则强调豪放与人生哲学,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黄庭坚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相关查询

风流子·淑景皇州满 风流子 西山晚眺 风流子 风流子(郭县尹美任) 风流子 风流子(咏钱塘) 风流子 风流子 风流子 答缀玉京师来书,似非手笔 风流子 落花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大理岩 朱棹 牛字旁的字 云情雨意 韶光 旅升 大义凛然 走字旁的字 宽打窄用 靑字旁的字 正道坦途 黍字旁的字 守如处女,出如脱兔 弘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龠字旁的字 忝陪末座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