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6:11: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11:45
姑苏杂咏 开元寺石钵
作者: 高启 〔明代〕
宝石当年琢帝青,
浮波不异木杯轻。
传灵已历乾陀国,
乞食曾来舍卫城。
渔父得时初洗献,
法王在日每擎行。
寺僧见客休频出,
恐有藏龙此内惊。
这首诗描述了一只石钵的珍贵与历史。石钵曾是宝石琢磨而成,宛如帝王之青色,轻如木杯。它的灵气已经流传到遥远的乾陀国,乞讨的僧人曾来到舍卫城。渔夫在恰当的时机初次洗净石钵,法王在世时常常高举它。寺里的僧人见到客人不敢频频走出,生怕惊动了潜藏于其中的龙。
作者介绍:高启(公元 1336— 1374),字季阳,号天池,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及人生哲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明代,正值佛教文化在中国盛行的时期,寺庙和佛教的艺术品如石钵等受到广泛关注。诗中通过描绘石钵的美丽与历史,反映出作者对佛教文化的崇敬与思考。
这首诗以石钵为主题,展现出高启对物品历史与文化的深刻理解。开篇以“宝石当年琢帝青”引出石钵的珍贵,勾勒出一幅工匠精心打磨的画面,显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浮波不异木杯轻”则通过轻盈的比喻,传达出石钵的美感与灵性,令人联想到水的流动与生命的轻盈。
接下来,诗人提到石钵的灵气传遍了“乾陀国”,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文化的延续。乞讨与施舍的场景在此相结合,表现出一种人间的悲悯与慈悲,体现了佛教的核心价值观。同时,渔父洗净石钵的意象,暗示着一种新生与净化。
最后,寺僧的谨慎与恐惧,表明了对未知力量的敬畏,藏龙的意象则引发人们对内在潜力的思考。整首诗在简练的词句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与情感,构建了一个充满了历史与文化的意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石钵的描绘,探讨了珍贵与历史、文化传承的主题,表现出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与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宝石”象征什么?
A. 财富
B. 珍贵与美丽
C. 材料
D. 水
“渔父得时初洗献”中的“洗”字意思是?
A. 洗澡
B. 清洗
C. 洗涤
D. 漂洗
诗中“藏龙”意指什么?
A. 藏匿的财富
B. 隐藏的才能
C. 龙的传说
D. 不可见的敌人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高启的《姑苏杂咏》与王维的《鹿柴》,两者均通过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展现出对生命的感悟。高启侧重物品的文化与历史,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的宁静与人心的归属,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