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6:01: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6:01:56
李公择求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冯当世者
黄鹤楼前月满川,
抱关老卒饥不眠。
夜闻三人笑语言,
羽衣著屐响空山。
非鬼非人意其仙,
石扉三叩声清圆。
洞中铿鈜落门关,
缥缈入石如飞烟。
鸡鸣月落风驭还,
迎拜稽首愿执鞭。
汝非其人骨腥膻,
黄金乞得重莫肩。
持归包裹敝席毡,
夜穿茅屋光射天。
里闾来观已变迁,
似石非石铅非铅。
或取而有众忿喧,
讼归有司今几年。
无功暴得喜欲颠,
神人戏汝真可怜。
愿君为考然不然,此语可信冯公传。
在黄鹤楼前,明月照耀着江面,
抱关的老卫兵因饥饿而无法入眠。
夜里听见三个人在欢笑交谈,
他们穿着羽衣,木屐的声音在空山回响。
他们既不是鬼,也不是人,似乎是神仙,
石门被三次叩响,声音清脆而圆润。
洞里铿锵的声音响起,门关被关上,
缥缈的身影如飞烟般入石而去。
鸡叫声中,月亮落下,风也随之而还,
我恭敬地拜见,期待能执鞭而行。
你并不是那个骨肉腥膻的人,
黄金乞求到手,重担却不可肩负。
我带着破旧的席子和毡子回去,
夜里走进茅屋,光明照射到了天上。
里巷来的人们已然变迁,
似石非石,铅非铅,全都难以辨认。
有人争取而来,众人喧闹,
讼事归于官司,不知几多年。
没有功劳却得喜悦,真是令人堪怜。
愿你认真考量,是否真如冯公所传。
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词作品广泛流传,以其豪放的个性、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
这首诗作于苏轼在黄鹤楼游玩时,怀念过往的情景与旧友冯当世的对话。诗中通过黄鹤楼这一地标,抒发对历史变迁与人事无常的感慨,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深思。
这首诗巧妙地将黄鹤楼的美景与诗人内心的忧愁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梦幻而又哀婉的氛围。开头描绘了一幅月夜江景,月光照耀着水面,勾勒出一种宁静而孤独的画面。接着,诗人通过对老兵的描写,转入对人世间艰辛的思考。夜晚的笑语与仙人般的身影,形成了现实与梦境的对比,展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情感。
诗中对“非鬼非人”的仙人描写,体现了苏轼对超脱与现实的追求,体现了他对生命、存在的哲学思考。同时,诗人在最后部分对人间争斗的批判,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与无奈。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忧虑,令人深思。
整首诗通过对黄鹤楼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生的哲思与感慨,展现了他对现实与理想的深刻思考。在美丽的景色与沉重的现实之间,诗人流露出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忧虑,体现了人性的复杂与深邃。
诗中提到的“黄鹤楼”位于哪个城市?
诗中“非鬼非人意其仙”表达了什么含义?
诗中提到的“黄金乞得重莫肩”主要表达了什么?
答案:
通过上述各部分的整理与分析,我们能够深入理解苏轼的《李公择求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冯当世者》,体会其诗中的情感与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