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2:04: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2:04:17
熙宁十年秋,河决澶渊,注钜野,入淮泗。自澶魏以北皆绝流,而济楚大被其害,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七十余日不退,吏民疲于守御。十月十三日,澶州大风终日,既止,而河流一枝已复故道,闻之喜甚,庶几可塞乎。乃作河复诗,歌之道路,以致民愿而迎神休,盖守土者之志也。君不见西汉元光元封间,河决瓠子二十年。钜野东倾淮泗满,楚人恣食黄河鳣。万里沙回封禅罢,初遣越巫沉白马。河公未许人力穷,薪刍万计随流下。吾君仁圣如帝尧,百神受职河神骄。帝遣风师下约束,北流夜起澶州桥。东风吹冻收微渌,神功不用淇园竹。楚人种麦满河淤,仰看浮槎栖古木。
在熙宁十年的秋天,河水决口于澶渊,涌入广阔的平原,流入淮河和泗河。从澶州和魏地以北的河流全部断流,济南和楚地遭受了严重的灾害。彭门城下的水深达二丈八尺,持续了七十多天没有退去,官民疲惫于防守。十月十三日,澶州大风整日肆虐,风停之后,河流的一支已恢复了旧道,听闻此消息非常高兴,似乎可以填补河口了。因此作《河复》诗,歌颂这一道路,以寄托民众的愿望和迎接神灵的安宁,这正是守土者的志向。你难道不知道在西汉元光元封年间,河水在瓠子决口后持续了二十年?广阔的平原向东倾斜,淮河和泗河满溢,楚地人民尽情捕食黄河鳗。万里沙滩在封禅后归于平静,最初派遣越巫沉白马。河公并不允许人类的力量穷尽,薪柴万计随水而下。我们的君主仁慈圣明如帝尧,百神都受河神的统治。帝王派遣风师下界约束,北风夜起澶州桥。东风吹来,冰冻消融,神功无需淇园的竹子。楚地人民在河淤上种满了麦子,仰望着浮槎栖息在古木上。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的气概,又有细腻柔和的情感,对后世影响深远。
《河复》是苏轼在熙宁十年秋季写的,因河水决口而造成严重的水灾,影响了多地的民生。诗中反映了他对民众苦难的深切关怀,以及对自然灾害的思考和应对。
《河复》是一首反映自然灾害与民生疾苦的诗作,苏轼在诗中通过描述河流决口导致的影响,表达了对人民生活困境的关注与对恢复河流的期待。开篇以“熙宁十年秋,河决澶渊”引出诗的主题,具体描绘了河水泛滥的情形,尤其是对澶州的影响,生动地表现了灾后人们的疲惫与无奈。随后,苏轼借用历史典故,讲述了历史上类似的自然灾害,表明自己的忧虑与对比。最后,诗人以神话传说结尾,寄托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国君仁德的期望,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责任感与人文关怀。
全诗通过描绘河流的复归,表达了对自然灾害的反思,对人民疾苦的关怀,以及对恢复生活的希望,展现了诗人仁爱之心与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河复》是在哪一年创作的?
诗中提到的“河公”指的是哪个神?
“十月十三日,澶州大风终日”中提到的“大风”象征着什么?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苏轼的《河复》更侧重于对自然灾害的描绘以及恢复的希望,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国家动荡与人民苦难的深切感受。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但侧重点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