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37: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37:02
赠蒲涧信长老
优钵昙花岂有花,
问师此曲唱谁家。
已従子美得桃竹,
此山有桃竹,可作杖,而土人不识。
予始录子美诗遗之。
不向安期觅枣瓜。
燕坐林间时有虎,高眠粥后不闻鸦。
胜游自古兼支许,为采松肪寄一车。
优钵昙花怎能算得花,
我问师父这曲子唱的是哪一家。
我已经从子美那里得到了桃竹,
这山上有桃竹,可以做拐杖,但当地人却不识。
我开始记录子美的诗遗留下来。
不向安期去寻觅枣和瓜。
燕子在林间坐着时常会碰到虎,
高卧在粥后却听不见乌鸦的叫声。
自古以来,胜游兼顾支许,为了采集松脂寄一车。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作常常体现出豁达的胸襟和深刻的人生哲学。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苏轼与友人信长老之间的交流,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及对友谊的珍视,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哲理的思考。
苏轼的《赠蒲涧信长老》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透视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考与情感。诗中对优钵昙花的提及,暗示了对美的追求,但随即转向对生活的思考,流露出一种对世俗的超脱。诗中提到的桃竹,象征着生机与希望,诗人虽得之于杜甫,却感叹当地人不识其美,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无知的无奈。
在与信长老的交流中,诗人回忆起安期生的隐逸生活,反映出他自身对于自由与隐逸的向往。最后两句则将自然与生活的哲学融汇在一起,表现出对胜游的理性思考,既有对大自然的亲近,也有对生活的感悟。
整首诗在艺术风格上,运用了对比与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苏轼的艺术风格与哲学思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与对友谊的珍视,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生活哲理的思考,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诗词测试:
苏轼的“优钵昙花”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子美”指的是哪位诗人?
诗人对安期生的态度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苏轼与杜甫的作品都涉及自然与人生的思考,苏轼更偏向于哲理与人文关怀,而杜甫则更注重社会现实与人间苦难,通过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两位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