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38: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38:04
哭诗六章
朝哭声吁吁,暮哭声转无。
声无血随尽,安得目不枯。
目枯不足叹,无目心自安。
目存多所见,不若无目完。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清晨和黄昏时的悲伤情感。早晨的哭声悲切而频繁,到了傍晚却变得渐渐无声。哭声消逝,仿佛一切的情感都随着血液流尽而消失,怎能让眼睛不干涸呢?眼睛干涸也不必叹息,如果没有眼睛,心中反而能获得安宁。眼睛还在,看到的事物太多,却不如没有眼睛来的安宁。
作者介绍:王令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其作品多描写人生感悟,情感真挚,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诗作可能源于个人经历的悲伤,表达了对失去的感慨,以及在悲痛中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哭诗六章》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打动人心,诗人在早晨和傍晚的哭声中,展现了生命中的悲伤与无奈。开篇“朝哭声吁吁,暮哭声转无”,通过对比的手法,呈现出时间流逝中情感的变化,结合“声无血随尽”,更是将身体的痛苦与心灵的悲伤紧密相连。眼泪的流淌与心灵的枯竭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强烈的痛感。在后半部分,诗人转而思考,眼泪流尽虽令人心痛,但失去眼睛的观察,反而能使心灵获得安宁,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哲学思考。整体上,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也引发了对生存状态的深入思考,展示了王令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悲伤的深刻感受,以及在失去中寻找内心安宁的哲学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朝哭声吁吁”中的“吁吁”是什么意思?
诗人认为失去眼睛会让心灵怎样?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夜泊牛津》相比,王令的《哭诗六章》更多地关注内心的情感变化,而李白则是通过自然景物来表达个人情感,两者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