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5:05: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5:05:05
文章始隋唐,进取归一律。
安知鸿都事,竟用程人物。
变今嗟未能,于己空自咄。
流波亦已漫,高论常见屈。
故令俶傥士,往往弃堙郁。
皋陶叙九德,固有知人术。
圣世欲尔为,徐观异人出。
文章起源于隋唐,追求进步的规律都是一致的。
怎能知道鸿都的事情,竟然用程式化的人物来衡量?
面对当今时代的变化,感叹自己无法改变,只是在自我责备。
流动的波浪已经漫延,伟大的理论常常受到压制。
因此,许多有才华的人常常被抑制而放弃。
皋陶述说九种美德,确实有识人之术。
在圣明的时代,渴望你能成为其中一员,慢慢观察那些异才的出现。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变法派”的领军人物,主张通过改革来振兴国家,影响深远。
此诗写于王安石参政之时,表达了他对当时科举制度和人才选拔的思考,反映了他对人才的渴求与对社会现状的忧虑。
王安石的《和王乐道读进士试卷》是一首深具哲思的诗作。诗中通过对古今人才选拔的对比,揭示了科举制度下的人才评价机制的局限性。开头提到“文章始隋唐”,引出对历史的追溯,表明文学创作自古以来有其固定的轨迹。随后的“安知鸿都事,竟用程人物”,则表达出王安石对当时人才选拔标准的不满,认为以程式化的标准来判断人才,是对创新与多样性的压制。
在对比中,诗人感叹“流波亦已漫,高论常见屈”,反映了在社会变革中,真正的思想与理论常常被埋没,无法得到施展的空间。尤其对于那些有志之士,他们在被重重束缚下,选择了放弃,令人扼腕。
最后提到“皋陶叙九德,固有知人术”,则是对古代贤人选才能力的肯定,表明王安石对贤才的渴望与尊重,并寄望于在新时代中能出现真正的异才。整首诗从历史到现实,充满浓厚的社会责任感,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怀。
全诗围绕对人才选拔机制的批判与反思,展现出王安石对社会和国家未来的关切,表达了他对贤才的渴望和对改革的期望。
诗中提到的“皋陶”是指:
A. 一位著名的诗人
B. 一位贤人以识人著称
C. 一位政治家
D. 一位军事统帅
“流波亦已漫”中,“流波”比喻的是:
A. 自然现象
B. 被压制的思想
C. 经济发展
D. 人才的流失
此诗的主要主题是:
A. 赞美古代文学
B. 对人才选拔机制的反思
C. 描写自然景色
D. 讲述个人经历
答案:1.B,2.B,3.B
王安石的《和王乐道读进士试卷》与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索,前者关注人才选拔的局限,后者则展现对自由与豪情的追求,二者各有千秋,反映出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