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0:29: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29:41
越风东南清,楚日潇湘明。
试逐伯鸾去,还作灵均行。
江蓠伴我泣,海月投人惊。
失意容貌改,畏途性命轻。
时闻丧侣猿,一叫千愁并。
清风徐来,东南的风格外清新,楚地的阳光照耀着潇湘一带格外明媚。我试着追随伯鸾的步伐,却又只能像灵均一样孤行。江边的海蓬草伴随着我的泪水,海上的明月映照着我,令人惊慌。失意使我改变了容貌,害怕前行让我对生命变得轻视。时常听见猿猴的哀鸣,一声呼叫引发了我千般愁绪。
作者介绍:孟郊(751年-814年),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对生活深刻的思考著称。他的诗常常表现出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孟郊遭遇科举失利之后,他在东南游历,感受到失意带来的孤独与愁苦,反映了他对理想与现实间矛盾的深刻思考。
《下第东南行》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诗,展现了诗人因失意而产生的愁苦与对理想的追求。开头的“越风东南清,楚日潇湘明”描绘了一个美好的自然景象,但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逐渐显露出来。追随伯鸾和灵均的意象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的向往,也暗示了对现实的无奈。
“江蓠伴我泣,海月投人惊”这两句通过海蓬草和明月的意象,进一步渲染了孤独感与哀愁。失意改变了诗人的容貌,使他对生命的态度变得轻视,反映出他内心的挣扎与痛苦。最后一句“时闻丧侣猿,一叫千愁并”则是对失落与孤独的极致表达,猿猴的哀鸣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孟郊在失意时的孤独与无奈,触动了读者内心的共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在失意中对理想的追求与内心的孤独,展现了诗人孟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伯鸾”指代什么?
A. 一种鸟
B. 高洁的理想
C. 一位古代诗人
“江蓠伴我泣”中,“江蓠”象征什么?
A. 快乐
B. 孤独与悲伤
C. 自由
诗人为何对生命变得轻视?
A. 生活富裕
B. 失意与无望
C. 情感丰富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比较孟郊的《下第东南行》和杜甫的《春望》,两者均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孟郊更为个体化,表现出个人的孤独与失落;而杜甫则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与国家的忧虑,二者在情感上相辅相成,形成了对比与呼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