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8:57: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8:57:53
蔓草蔽极野,兰芝结孤根。 众音何其繁,伯牙独不喧。 当时高深意,举世无能分。 钟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尔其保静节,薄俗徒云云。
这片荒野被蔓草覆盖,兰花和芝草独自扎根。各种声音多得不可胜数,唯独伯牙的琴声没有喧闹。当年高深的意境,世人无人能懂。钟期一见便知,山水之间的情感千秋万代都在流传。你应当保持清高的节操,薄待世俗的纷扰。
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与王维齐名,擅长山水田园诗。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示孟郊》写于孟浩然与好友孟郊之间的交往中,表达了对友谊、艺术与清高理想的追求。该诗反映出当时士人对于高洁人格的向往和对世俗的鄙视。
这首诗通过对比展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开头以“蔓草蔽极野”描绘了荒凉的环境,似乎暗示着世俗的纷扰与无序。而“兰芝结孤根”则象征着少数高洁之人或艺术的存在,显示出在喧嚣中独立的精神。接下来的“众音何其繁,伯牙独不喧”则通过伯牙的琴声与周围喧闹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真正的艺术与知音的稀缺。
诗中提到的“高深意”与“钟期一见知”进一步深化了对理想友情和艺术理解的追求,突显出知音难觅,心灵相通的珍贵。最后两句则是对孟郊的寄语,鼓励他保持清高的节操,超脱于世俗之上,体现了作者对朋友的期望与关怀。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现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对现实的反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深度。
整首诗表达了对高尚理想和真实友情的追求,同时对世俗的批判,鼓励友人保持清高的节操,体现了作者的哲理思考与人生态度。
“蔓草蔽极野”中“蔓草”指的是:
A. 花草
B. 杂草
C. 药草
D. 干草
“伯牙独不喧”中的“伯牙”是指:
A. 一位画家
B. 一位琴师
C. 一位诗人
D. 一位书法家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
A. 对世俗的赞美
B. 对高洁理想的追求
C. 对友情的否定
D. 对自然的无感
《示孟郊》和王维的《山居秋暝》均以自然景色为背景,但王维的作品更加侧重于宁静的生活状态,而《示孟郊》则强调了理想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不同的艺术追求与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