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4:49: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49:36
自叹
作者:孟郊 〔唐代〕
愁与发相形,一愁白数茎。
有发能几多,禁愁日日生。
古若不置兵,天下无战争。
古若不置名,道路无欹倾。
太行耸巍峨,是天产不平。
黄河奔浊浪,是天生不清。
四蹄日日多,双轮日日成。
二物不在天,安能免营营。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困惑的自叹。诗中提到:愁苦和白发相伴,愁苦使我白发渐生。即便有头发又能维持多久,愁苦每天都在滋生。古时若不设兵器,天下也许就没有战争;古时若不立名分,道路就不会倾斜。太行山高耸,是自然界的不平;黄河奔腾浑浊,是自然的本质。四蹄日益增多,车轮也日日形成。这些事物并非由天而来,怎么能避免我们日常的奔波呢?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号香山居士,河南人,唐代著名诗人,以诗风清新、情感真挚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艰辛的生活与内心的愁苦,常反映社会的不公与人性的困境。
《自叹》写于孟郊晚年,正值他经历人生困扰与社会动荡之时,诗人借愁苦表达对生命的思索与无奈,反映了个人与社会的紧张关系。
《自叹》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诗人通过对愁苦的描绘,深刻反映出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开头以“愁与发相形”引出全诗,白发的生长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愁苦的积累,愁苦使得生命的重量更加沉重。接下来,诗人设想如果古代不设兵器,是否能避免战争,表达了对人类自我毁灭的深刻反思。
诗中提及的“太行”和“黄河”,不仅是自然的象征,也映射出人类社会的残酷与不公。太行山的巍峨与黄河的奔流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象征着力量与不屈,后者则象征着无可奈何的混乱与无序。
最后,诗人以“二物不在天,安能免营营”总结,强调生活中的种种困扰与无奈并非来自外界,而是内心的焦虑与对生活的无能为力。整首诗既有对自然的描写,也有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展现了孟郊对人生的深切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思考,揭示了在个人困境与社会现实中,人们无法逃避的生活负担,反映了深刻的无奈与愁苦。
诗中“愁与发相形”意指什么?
诗中提到的“古若不置兵”意在说明什么?
《自叹》与杜甫的《登高》均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索,但《登高》更加侧重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自叹》则更强调个人的愁苦与无奈。两首诗在风格上都体现了唐诗的深刻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