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0:32: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32:17
《答孟郊》
作者:韩愈 〔唐代〕
规模背时利,文字觑天巧。人皆馀酒肉,子独不得饱。才春思已乱,始秋悲又搅。朝餐动及午,夜讽恒至卯。名声暂膻腥,肠肚镇煎煼。古心虽自鞭,世路终难拗。弱拒喜张臂,猛拿闲缩爪。见倒谁肯扶,从嗔我须咬。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困境的感慨。诗中提到,虽然世间有许多人享受着丰裕的生活,而自己却独自忍受饥饿;春天的思绪已经混乱,秋天的悲伤又让人烦恼;早餐未能吃饱,直到晚上仍然辗转反侧;名声虽然暂时显赫,但内心却被困扰煎熬。虽然古老的志向在内心鞭策自己,但现实的路途却很难克服;面对他人的嘲讽和冷漠,心中愤怒而不得不反击。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以其散文和诗歌著称,作品多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诗作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文人之间竞争激烈。韩愈以其特立独行的个性和对理想的坚持,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答孟郊》是一首充满个人情感和社会批判的诗作。诗中韩愈通过自我反思,表达了对当今社会的无奈与愤懑。开篇的“规模背时利,文字觑天巧”便点明了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显示出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和对社会的失望。通过对比“人皆馀酒肉,子独不得饱”,诗人突出了自己的孤独与困境,反映出在众人享乐的同时,自己却无缘分享。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也使得诗人对生活的思考更加深刻。接下来的“才春思已乱,始秋悲又搅”则体现了时间流逝中情感的波动,春天的思绪与秋天的悲伤交织在一起,传达出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整首诗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特别是在表达对名声的看法时,韩愈写道“名声暂膻腥,肠肚镇煎煼”,以此形象地描绘了名声与内心痛苦的矛盾关系。最后两句“见倒谁肯扶,从嗔我须咬”更是将愤懑与反击结合,展示了诗人对社会冷漠的愤怒。
诗中使用了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例如,“名声暂膻腥”用膻腥来比喻名声的虚假,使得诗的情感更加生动;“弱拒喜张臂,猛拿闲缩爪”则通过对比展现了内心的挣扎和对外界态度的复杂。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冲突,传达了对社会冷漠的愤懑与无奈,同时也反映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孤独感与无助。
韩愈的《答孟郊》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诗中“人皆馀酒肉,子独不得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名声暂膻腥”中的“膻腥”指的是什么?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韩愈的《答孟郊》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与内心的挣扎,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国家与社会的关切与悲痛。两者在主题上虽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刻思考与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