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1:29: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1:29:29
四明山诗·潺湲洞
作者:陆龟蒙 〔唐代〕
石浅洞门深,潺潺万古音。
似吹双羽管,如奏落霞琴。
倒穴漂龙沫,穿松溅鹤襟。
何人乘月弄,应作上清吟。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深邃的山洞,洞口较浅而内部却很深,水流潺潺,发出万古不息的声音。水流的声音像是吹奏着双管乐器,又如同在弹奏落霞琴。水流在洞中翻滚,像是漂浮的龙的泡沫,水花溅洒到松树上,仿佛打湿了鹤的衣襟。月下的月光下,谁人正在嬉戏呢?这人应当是在吟唱《上清经》吧。
陆龟蒙(约754年-805年),唐代诗人,字景仁,号舍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早年游历各地,后任职于朝廷,因其诗歌才华被誉为“诗中之龙”。他的诗多描写山水,善用音响效果,风格清新淡雅。
这首诗作于陆龟蒙游历四明山时,受山中潺潺流水的启发,抒发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对道教文化的向往。诗中音韵的和谐与自然景象的描绘,体现了他对天地间和谐关系的理解。
陆龟蒙的《潺湲洞》以其清新自然的意象和和谐的音律,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诗的开头通过“石浅洞门深”描绘出洞口的浅显与内部的深邃,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到一种神秘的吸引力。接着“潺潺万古音”的描写让人仿佛听到了水流的声音,古老而悠远,传递出一种永恒的自然之美。
诗中“似吹双羽管,如奏落霞琴”的比喻,将水流的声音与乐器的音色相提并论,提升了水声的艺术感和音乐性。接下来的“倒穴漂龙沫,穿松溅鹤襟”,生动地描绘了水流冲击的动态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最后一句“何人乘月弄,应作上清吟”,则引入了人和月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道教文化的向往与对自然的亲近,给整首诗增添了一份哲理的思考。
通过这首诗,陆龟蒙不仅展示了他对自然景象的敏锐观察,还表达了他内心对自由、和谐及道教思想的追求。整首诗在形式上音韵和谐,意象丰富,充分展现了他的诗歌艺术魅力。
整首诗歌围绕自然景观展开,表现了诗人对自然音韵的感悟与对道教文化的向往,传达出一种追求自然、和谐与哲理的情感基调。
诗中“潺潺万古音”所描绘的意象主要是:
A. 山石
B. 水流
C. 风声
“似吹双羽管”中的“羽管”指的是:
A. 笛子
B. 琴
C. 鼓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陆龟蒙
陆龟蒙的《潺湲洞》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在题材上均为山水诗,前者侧重于水流的声音与动态的描绘,后者则更注重秋天的静谧与细腻的情感。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但表现手法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