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42: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42:18
赠老僧二首
枯貌自同霜里木,
馀生唯指佛前灯。
少时写得坐禅影,
今见问人何处僧。
自有家山供衲线,
不离溪曲取庵茅。
旧曾闻说林中鸟,
定后长来顶上巢。
第一首:
枯瘦的面容就像霜里干枯的木头,
余生只为点亮佛前的灯光。
年轻时写下的坐禅的影像,
如今再问人,哪里还有僧人?
自有家乡的山中供奉着斋线,
不离溪边曲折的小路取庵堂的草屋。
曾经听说森林中的鸟儿,
一定会在顶上筑巢。
陆龟蒙,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诗多描绘山水、禅意,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这首诗作于陆龟蒙晚年,反映了他对生命、禅宗以及自然的深刻思索。诗中老僧的形象,体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修行生活的感悟。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僧的形象,象征着智慧与宁静。首联“枯貌自同霜里木”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老僧的苍老与萧索,仿佛他已融入了自然的枯木之中,展现出一种与世无争的境界。接下来的“馀生唯指佛前灯”,则引出老僧的生存意义,即以点亮佛灯,象征着他心中对信仰的坚守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的中段“少时写得坐禅影,今见问人何处僧”,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对往事的追忆。年轻时的坐禅影象征着曾经的信仰与追求,而如今的孤独与迷惘,令人感叹。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以“自有家山供衲线,不离溪曲取庵茅”描绘了老僧生活的环境,展现出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表现了老僧虽然衰老却依然紧密联系着自然与信仰。
最后两句“旧曾闻说林中鸟,定后长来顶上巢”,以鸟儿筑巢的意象,隐喻着生命的延续与新生,暗示修行与生活的永恒轮回。整首诗通过对老僧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追求的真实,深刻而富有哲理。
整首诗歌以老僧为主角,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与信仰的坚持,反映出一种超脱与宁静的生活态度,传达了对时间流逝与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
诗中描述老僧的面容像什么?
诗中老僧的余生是为了什么?
诗中提到的鸟儿象征什么?
陆龟蒙与王维的诗歌都有着对自然的细腻描写,王维在《鹿柴》中同样表现了隐逸与静谧的生活态度,但王维更多地强调了自然之美,而陆龟蒙则更侧重于内心的反思与禅意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