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9:33:46
原文展示
渺渺洞庭水,盈盈芳屿神。
因知古佳丽,不独湘夫人。
流苏荡遥吹,斜领生轻尘。
蜀彩驳霞碎,吴绡盘雾匀。
可怜飞燕姿,合是乘鸾宾。
坐想烟雨夕,兼知花草春。
空登油壁车,窈窕谁相亲。
好赠玉条脱,堪携紫纶巾。
殷勤拨香池,重荐汀洲蘋。
明朝动兰楫,不翅星河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水波荡漾,湖中有芳香的岛屿。在这里,诗人想到古代的美人,并不仅仅是湘夫人。轻柔的流苏轻轻摇曳,衣领上落下了微微的尘埃。蜀地的彩霞与吴地的绡雾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和谐的美景。可怜那飞燕的姿态,仿佛是乘坐着仙鹤的宾客。坐在那烟雨蒙蒙的傍晚,心中又想到春天的花草。空自登上油壁车,却不知谁能与我相亲。好想送给你玉条的脱落,恰好可以携带紫色的纶巾。我殷切地拨动香池,再次推荐汀洲的蘋花。明天早上我将划动兰舟,仿佛在星河的渡口。
注释
- 渺渺:形容水面辽阔。
- 盈盈:形容岛屿的美丽和丰盈。
- 湘夫人:古代传说中的美人,代表了古代的佳丽。
- 流苏:指衣服上的流苏装饰。
- 蜀彩:指四川地区的彩霞。
- 吴绡:指江南地区的轻纱。
- 飞燕:指燕子,象征着轻盈的姿态。
- 油壁车:古代一种豪华的车。
- 窈窕:形容女子的婀娜多姿。
- 兰楫:兰舟的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龟蒙,字子美,号孤云,唐代诗人。与白居易、元稹等人同为诗坛重要人物。他的诗风以清新、自然见长,常常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诗歌繁荣时期,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诗人借助自然景物,表达对古代美人的怀念和对当下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洞庭湖的美景为背景,结合了古代美人的形象,展现了一幅优雅的自然画卷。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美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思考。开头的“渺渺洞庭水,盈盈芳屿神”两句,既描绘了水的辽阔,又突出了岛屿的美丽,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氛围。诗中常常运用对比,如“流苏荡遥吹,斜领生轻尘”,通过轻柔的流苏与衣领上的尘埃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人世间的无常和美的短暂。而“可怜飞燕姿,合是乘鸾宾”则将飞燕的轻盈与仙宾的尊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诗的意境。
整首诗流畅自然,情感真挚,既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传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在描写自然景色的同时,融入对古代美人的怀念,增强了诗的深度和层次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渺渺洞庭水:形容洞庭湖水面辽阔,给人一种深远的感觉。
- 盈盈芳屿神:形容湖中美丽的岛屿,仿佛有灵气。
- 因知古佳丽:提到古代的美丽女子,开篇引出后文的主旨。
- 不独湘夫人:不仅仅是湘夫人,还有其他美人。
- 流苏荡遥吹:流苏轻轻摇曳,描绘出动感的美。
- 斜领生轻尘:衣领上落下微尘,暗示生活的无常。
- 蜀彩驳霞碎:四川的彩霞交错纷呈,色彩斑斓。
- 吴绡盘雾匀:江南的轻纱在雾中均匀分布,形象生动。
- 可怜飞燕姿:燕子的轻盈姿态,象征着自由。
- 合是乘鸾宾:飞燕如同乘坐仙鸾的贵客,形象高贵。
- 坐想烟雨夕:在烟雨的傍晚,诗人思绪万千。
- 兼知花草春:同时想到春天的花草,生命的美好。
- 空登油壁车:空自登上华丽的车,感到孤独。
- 窈窕谁相亲:在此寂静中,谁能与我相伴?
- 好赠玉条脱:希望能赠送美丽的玉条。
- 堪携紫纶巾:可以一起携带紫色的纶巾。
- 殷勤拨香池:热情地拨动香池,传递情感。
- 重荐汀洲蘋:再次推荐汀洲的蘋花,表达对美的向往。
- 明朝动兰楫:明天将划动兰舟,象征新的希望。
- 不翅星河津:但愿在星河的渡口畅游,渴望自由。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多次使用比喻,如“飞燕姿”比喻轻盈的美。
- 对仗:如“流苏荡遥吹,斜领生轻尘”,呈现出和谐的节奏感。
- 拟人:通过“可怜飞燕姿”使燕子具有人性,增强情感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美的追求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古代美人的怀念和对当下生活的思考。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传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情感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洞庭水:象征着宽阔与宁静,是自然的代表。
- 芳屿:代表美丽的自然景观,传达出生命的气息。
- 飞燕:象征轻盈与自由,反映对生活的向往。
- 兰舟:代表远行和希望,暗示未来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湘夫人”代表什么?
- A. 古代的美人
- B. 诗人的朋友
- C. 自然风景
答案:A
-
“流苏荡遥吹”中的“流苏”具体指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衣服的装饰
- C. 一种乐器
答案:B
-
诗人通过什么来表达对美好的向往?
- A. 描写自然景色
- B. 叙述个人经历
- C. 讲述历史故事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春望》中描绘的战乱与美好自然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对国家的忧虑。
- 《静夜思》中通过月光展现出孤独与思乡之情,和陆龟蒙的诗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指南》
- 《陆龟蒙生平与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