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2:41: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2:41:11
作者: 文天祥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君不见常山太守骂羯奴,天津桥上舌尽刳。
又不见睢阳将军怒切齿,三十六人同日死。
去冬长至前一日,朔庭呼我弗为屈。
丈夫开即见胆,竟谓生死在顷刻。
赭衣冉冉生苍苔,书云时节忽复来。
鬼影青灯照孤坐,梦啼死血丹心破。
只今便作渭水囚,食粟已是西山羞。
悔不当年跳东海,空有鲁连心独在。
你看常山的太守在骂羯奴,天津桥上口舌战斗到尽头。
再看看睢阳的将军愤怒得咬牙切齿,三十六人同一天死去。
去年冬天的最后一天,朔庭召我却不让我屈服。
男人一旦决心,就要展现出勇气,生死就在瞬间之间。
赭色衣衫慢慢地被青苔覆盖,书上说时节又一次悄然到来。
孤坐在青灯下,鬼影晃动,梦中啼哭着,死去的血染红了我的心。
如今我只如同渭水的囚徒,吃着米粮已感到羞愧于西山。
后悔当年没有跃入东海,空有鲁连的心意却独自长存。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字天祥,号履善,南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他以坚贞的爱国精神和高尚的人格而闻名。他在抗元斗争中不屈不挠,最终为国捐躯。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金元交替之际,国家动荡不安,诗人感受到国破家亡之痛,表达了对生死、忠义的思考,以及对历史的沉痛反思。
这首诗以强烈的历史感和个人情感交织在一起,反映了文天祥作为一个忠臣的心路历程。诗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了对忠义的渴望与对时局的无奈。开头的两句引入了历史的悲剧,常山太守与睢阳将军的形象交替出现,让人感受到忠勇之士的愤怒与悲壮。诗人在描绘历史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心境融入其中,展现出一种“生死在顷刻”的无奈感。
中间几句通过“赭衣冉冉生苍苔”的意象,传达出时光流逝的无情与士人孤独的心境。青灯下的鬼影与梦中啼哭的意象,渗透着对生死的思考与对国家前途的悲伤。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未能实现报国理想的深深懊悔,体现出一种无奈和对未来的绝望。
整首诗情感真挚,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与生动的意象,展示了文天祥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忠义的坚定信念。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忠义与责任展开,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对国家的忧虑,以及自己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悔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常山太守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忍耐
B. 忠诚与勇敢
C. 胆怯
答案:B
诗中“生死在顷刻”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感慨?
A. 人生的无常
B. 战争的胜负
C. 朋友的背叛
答案:A
“悔不当年跳东海”意指:
A. 对过往选择的懊悔
B. 对未来的期待
C. 对朋友的怀念
答案:A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文天祥的这首诗更为沉重与悲壮,李白在诗中追求的是个人的潇洒与豪情,而文天祥则是在历史的苦痛中反思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