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9:47: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9:47:18
作者: 苏轼 〔宋代〕
已破谁能惜甑盆,颓然醉里得全浑。
欲求公瑾一囷米,试满庄生五石樽。
三杯卯困忘家事,万户春浓感国恩。
刺史不须邀半道,篮舆未暇走山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对自由的渴望。诗的开头提到已经破损的甑和盆,暗示着生活中的破败和无奈;接着在醉酒中却感到畅快,体现了作者借酒消愁的心态。想要像公瑾(周瑜)那样拥有一囷米(粮食),同时又想要庄子那样拥有满满的酒樽,表现出对物质与精神自由的追求。诗人借酒淡忘家事,感受国家的恩惠,最后感叹身为刺史却不得不在途中奔走,未能享受山村的宁静。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诗人、词人和书法家。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婉约,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的年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现实的感受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苏轼的《惠守詹君见和复次韵》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诗作,展示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独特的个性。诗的开头,提到“已破谁能惜甑盆”,在看似平常的生活器具中,蕴含着作者对失去与破碎的感慨。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诗人醉酒后的状态,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潇洒生活的向往。
诗中,苏轼通过“欲求公瑾一囷米,试满庄生五石樽”的对比,表达了对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双重渴望。他希望能够拥有周瑜的英雄气概和庄子的洒脱境界,这种矛盾的心理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追求。
“三杯卯困忘家事,万户春浓感国恩”则展现出一种逃避现实的态度,他希望在酒中找到解脱,同时也感受到国家的恩惠与百姓的安宁。最后一句“刺史不须邀半道,篮舆未暇走山村”则是一种无奈的自嘲,身为官员却不得不匆忙奔波,无法享受田园的宁静与恬淡。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由的追求,反映了苏轼在动荡时代中的个人情感与价值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生活的反思与感慨,展示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表达了对社会的关怀与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诗词测试:
关于“甑盆”的含义,下列哪项最接近?
A. 生活的美好
B. 生活的困顿
C. 生活的自由
D. 生活的繁华
“欲求公瑾一囷米”中“公瑾”指的是谁?
A. 李白
B. 周瑜
C. 杜甫
D. 白居易
整首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
A. 悲伤
B. 无奈与向往
C. 喜悦
D. 愤怒
答案: 1-B, 2-B, 3-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解读: 苏轼的诗歌往往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由的追求,而杜甫则更关注国家与民生,反映出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