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4:11: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11:56
《诏放云南子弟还国》
作者:郑洪业 〔唐代〕
德被陪臣子,仁垂圣主恩。
雕题辞凤阙,丹服出金门。
有泽沾殊俗,无征及犷铜。
梁分汉土,玉垒驾鸾轩。
瘴岭蚕丛盛,巴江越巂垠。
万方同感化,岂独自南蕃。
这首诗表达了对身为臣子的人所获得的德行和恩惠的感慨。那些被皇帝所赐予恩惠的人,身穿华丽的衣服,从金门走出,仿佛是从凤阙中辞行。云南的恩泽洒向各地风俗,未曾征讨犷野之地。中华大地的南北分界,像是玉垒山上的神鸟飞舞。瘴气弥漫的山岭上,蚕虫繁盛,巴江流域的景色悠然自得。全国上下都因感化而归顺,难道只有南方的少数民族才能得到这样的恩惠吗?
作者介绍:郑洪业,唐代诗人,生活于盛唐时期,因其诗作多涉及国家大事、民生疾苦,风格上既有豪放也有细腻,常表达对国家与民族的关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朝,正值国家对边疆民族进行和解与感化的时期,旨在表达对云南子弟回归故土的期待与对国家恩惠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对民族团结的追求。
这首诗从整体上看,展现了作者对国家政策的积极评价和对边疆民族的关怀。诗中通过描写云南子弟的回国,表明了唐朝对于少数民族的包容与恩惠。开篇提到“德被陪臣子”,即表明国家的德政能够感化周围的臣子,彰显出皇权的仁爱和宽广。后文“雕题辞凤阙,丹服出金门”,更是生动地描绘出朝廷的繁华与高贵,显示出国家的强大与团结。
在意象的运用上,诗中提到的“玉垒”和“巴江”,不仅是地理名词,更是文化认同的象征,反映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尤其是最后的“万方同感化”,强调了国家的统一与和谐,体现出作者对民族团结的期望与美好愿景。
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富有韵律,情感真挚而深刻,既表达了对国家的感激之情,也传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是一首具有历史感与现实意义的作品。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国家恩惠的感慨,以及对民族团结、和谐的期望,展现出唐代开放包容的政治理念。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不仅具有地理意义,更承载了文化、历史的深厚内涵,展现了唐代盛世的繁荣与多元文化的交融。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德被”指的是什么?
A. 君主的仁爱
B. 子弟的归国
C. 辱骂的臣子
D. 战争的胜利
“万方同感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南方少数民族的偏见
B. 对全国人民团结的期望
C. 对战争的渴望
D. 对朝廷权力的无奈
诗中提到的“瘴岭”象征什么?
A. 繁荣的城市
B. 艰苦的环境
C. 和谐的生活
D. 战争的背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