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7:36: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7:36:47
登高丘而望远
作者:李白 〔唐代〕
登高丘,望远海。
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扶桑半摧折,白日沈光彩。
银台金阙如梦中,
秦皇汉武空相待。
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
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
牧羊之子来攀登。
盗贼劫宝玉,精灵竟何能?
穷兵黩武今如此,
鼎湖飞龙安可乘?
全诗翻译:
我登上高丘,向远处的海面眺望。
六鳌山的骨骼已被霜霭覆盖,三山的流景又在哪呢?
扶桑树的枝干几乎折断,白日逐渐沉入光彩的海面。
银台金阙宛如梦中景象,秦皇汉武只能在空中等待。
精卫鸟的木石之费,鼋鼍也无所依靠。
你难道没有看到骊山和茂陵早已灰飞烟灭,
牧羊的孩子也能爬上高峰。
盗贼抢夺了宝玉,精灵又能做些什么呢?
如今的战争如此频繁,鼎湖上的飞龙又能飞向何方?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仙”,以其豪放奔放的个性和独特的诗风著称。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李白在其一生中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诗作中常常融入个人的情感与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登高丘而望远》创作于李白的晚年,反映了他对历史兴亡的思考与感慨。诗中展现了对权力的批判和对永恒追求的无奈,正值唐代盛世与动荡并存的时期,李白在此时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
李白的《登高丘而望远》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的诗作,诗人通过登高望远的动作,抒发了对历史沧桑、社会变迁的感慨。开篇便以“登高丘,望远海”引入,展现出一种开阔的视野和思考的深度。接着,诗人提到“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通过对自然与历史的对比,表达了对昔日辉煌的惋惜和对未来的迷茫。
诗中“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一句,充分体现了李白对权力和繁华的批判。历史上那些曾经的伟大人物,如今只能成为空谈,权力的虚幻与历史的无情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无奈。这种对历史的反思让诗歌散发出一种淡淡的悲凉与无奈。
后半部分,李白通过“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的句子,进一步揭示了社会的动乱与战乱带来的困扰,强调了人们对理想与自由的追求是多么的渺小和无力。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丰富多彩,情感的表达上深邃而强烈,令读者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不禁思考人生的意义与历史的教训。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历史的兴衰、权力的虚幻与人们对理想的追求,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与对未来的迷茫,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作。
意象词汇:
文化内涵: 这些意象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历史、权力与理想的思考,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诗词测试:
李白在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是:
A. 李世民
B. 秦皇汉武
C. 杜甫
D. 白居易
“精卫费木石”中的“精卫”象征什么?
A. 财富
B. 忍耐
C. 执着与不屈
D. 自由
诗中提到的“鼎湖飞龙”象征:
A. 武器
B. 理想与追求
C. 真实的战争
D. 现实生活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