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1:37: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37:39
言失於须臾,百世不可除。
行失几席间,恶名满八区。
百年养不足,一日毁有余。
谅彼耻不仁,戒哉惟厥初。
言语一时的错误,可以使百世的名声无法消除;
行为一瞬的失误,便会使恶名满天下。
百年的修养可能不够,然而一日的毁坏却绰绰有余。
我相信那些耻辱的人并不仁慈,故而应当警惕自己最初的行为。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主张变法,推行新法,以振兴国家,影响深远。其诗文风格兼具豪放与细腻,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
创作背景:该诗是在王安石对社会道德与个人行为的思考中产生的。他通过这首诗反映了对言行不当所引发的恶果的深刻认识,警示人们要谨言慎行,注重修身养德。
《寓言九首》中的这首诗表达了一个重要的道理:言行的失误可能会对个人的名声和道德形象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王安石通过简洁的言辞,传达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认为,虽然一个人可以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来积累良好的名声,但这一切却可能在瞬间被一次错误的言行所毁掉。这种对比使得诗的情感更加深刻,令人警醒。
同时,诗中提到的“谅彼耻不仁”一语,表明了王安石对那些不懂得自省和悔改之人深切的批评与失望。他警告读者要时刻保持警觉,尤其是在行为的起点上,强调了做人的根本态度与行为规范。这不仅是对个体道德的要求,也是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呼唤。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词测试:
王安石的“言失於须臾”意思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恶名满八区”说明了什么?
诗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安石与杜甫的诗歌均反映了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与个人道德的思考。王安石更注重个体的言行对名声的影响,杜甫则关注社会动荡对个体生活的影响,两者在主题上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宋代诗人的道德观与社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