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

时间: 2025-05-06 00:48:04

诗句

夙驾移天跸,凭轩览汉都。

寒烟收紫禁,春色绕黄图。

旧史遗陈迹,前王失霸符。

山河寸土尽,宫观尺椽无。

崇高惟在德,壮丽岂为谟。

茨室留皇鉴,熏歌盛有虞。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0:48:04

原文展示:

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
作者: 赵彦昭〔唐代〕

夙驾移天跸,凭轩览汉都。
寒烟收紫禁,春色绕黄图。
旧史遗陈迹,前王失霸符。
山河寸土尽,宫观尺椽无。
崇高惟在德,壮丽岂为谟。
茨室留皇鉴,熏歌盛有虞。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车驾已经移至天边,站在高楼上眺望汉朝都城。
寒烟散去,紫禁城的轮廓清晰可见,春天的气息环绕在黄图之上。
旧史中遗留下的陈迹,昔日的王者已失去霸权的符号。
山河的每寸土地都已尽失,宫殿的每个角落也不再辉煌。
真正的崇高只在于德行,壮丽的景致又岂能通过谋略得来?
茨室中留有皇帝的鉴戒,熏歌声中盛载着有虞的美好。

注释:

  • 夙驾:早晨的车驾,指皇帝的车驾。
  • 天跸:天子的车驾。
  • 凭轩:靠在高楼的栏杆上。
  • 紫禁:紫禁城,即明清两代的皇宫。
  • 黄图:古代图书,象征文治武功。
  • 霸符:代表权势的符号。
  • 崇高:高尚的品德。
  • 茨室:指茅草屋,象征简单质朴的生活。

典故解析:

  • 紫禁城:明清两代的皇宫,象征皇权的中心。
  • 有虞:指有虞氏,古代的一个传说中的帝王,象征德治。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赵彦昭是唐代诗人,生活在一个盛世的年代,擅长描写自然景观与历史情感。
  • 创作背景:诗作于唐代,正值国家繁荣之时,然而诗中却流露出对昔日辉煌的感慨与对现实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奉和”开头,表明是响应朝廷的命令而作,体现了诗人与皇权的关系。诗中对长安故城的描绘,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展现出一种对历史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开头的“夙驾移天跸”展现了皇帝的威仪,紧接着“凭轩览汉都”则是对古都的沉思。诗中多次提及的旧史与前王,反映了时代更迭中的无奈与失落。最后几句则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指出外在的壮丽与阴谋是无法持久的,真正的崇高在于内在的品德。这种情感表达极具哲理性,既有对过去的缅怀,也有对未来的期许,表现出诗人对国家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夙驾移天跸:早晨的车驾已经移至天边,暗示皇帝的威仪。
    • 凭轩览汉都:站在高楼上眺望汉朝的都城,寄托了对历史的思考。
    • 寒烟收紫禁:寒烟散去,紫禁城的轮廓清晰可见,描绘出一幅春日美景。
    • 春色绕黄图:春天的气息环绕在古代文治的象征上,表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 旧史遗陈迹: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引发对历史的思考。
    • 前王失霸符:昔日的王者已失去象征权力的符号,流露出对权力更迭的感慨。
    • 山河寸土尽:山河的每寸土地都已尽失,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宫观尺椽无:宫殿的每个角落也不再辉煌,反映出失去的荣光。
    • 崇高惟在德:真正的崇高只在于德行,强调内在品德的重要性。
    • 壮丽岂为谟:壮丽的景致并非通过阴谋得来,反映出对权谋的讽刺。
    • 茨室留皇鉴:茅屋中留有皇帝的鉴戒,象征质朴的生活。
    • 熏歌盛有虞:熏歌声中盛载着有虞的美好,展现出古代的美德。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历史与现实的对比,通过景物描绘传达情感。
  • 对仗:如“夙驾移天跸,凭轩览汉都”,增强了诗词的音乐感。
  • 象征:紫禁城、黄图等词汇象征着权力与文化。

主题思想:

这首诗以对长安故城的描绘为主线,表达了对历史的回顾与对现实的反思,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质疑了外在的华丽与权谋的价值,传递出一种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

意象分析:

  • 夙驾:象征权力与威仪。
  • 紫禁城:代表皇权中心,历史的象征。
  • 寒烟:象征过去的辉煌逐渐消散。
  • 春色:象征生机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紫禁”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故宫
    b) 长安
    c) 洛阳
    答案:a) 故宫

  2. “崇高惟在德”表达了诗人对于什么的看法? a) 权势
    b) 内在品德
    c) 外在华丽
    答案:b) 内在品德

  3. 诗中提到的“前王失霸符”说明了什么? a) 权力的更迭
    b) 文化的衰退
    c) 自然的变化
    答案:a) 权力的更迭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但更侧重于自然景观的壮丽,表达了对大好河山的赞美。
  • 杜甫《春望》:则在历史变迁中展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强调了国破家亡的痛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传》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画堂春令 换遍歌头 人月圆(元夜) 花发沁园春 玉楼春(海棠) 鹧鸪天 踏青游 黄莺儿 落梅花 花心动(蜡梅)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也字开头的成语大全_也字成语汇总 阿姨字拼音怎么写_汉字拼音学习 背公向私 鞫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董解元 童字篆书书写指南_篆书童字写法详解 骑驴酒 南征北伐 扁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风丝不透 了无所见 包含嬴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纮的词语有哪些 回天挽日 动天地,泣鬼神 鹿字旁的字 龙老字的笔顺怎么写?龙老字笔顺详解,助你规范书写汉字_汉字笔顺学习 同字框的字 以骨去蚁 青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