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春日送沈赞府归浔阳觐叔父》

时间: 2025-05-04 15:04:53

诗句

浔阳阮咸宅,九派竹林前。

花屿高如浪,云峰远似天。

江声在南巷,海气入东田。

才子今朝去,风涛思渺然。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5:04:53

原文展示:

春日送沈赞府归浔阳觐叔父
作者: 杨巨源 〔唐代〕

浔阳阮咸宅,九派竹林前。
花屿高如浪,云峰远似天。
江声在南巷,海气入东田。
才子今朝去,风涛思渺然。

白话文翻译:

在浔阳的阮咸宅前,竹林如同九条河流环绕。
花岛高得像波浪,云峰远得似天空。
江水的声音从南边的小巷传来,海的气息飘入东边的田野。
今天这位才子就要离去了,心中对风浪的思绪渐渐渺远。

注释:

  • 阮咸宅:指阮咸的住所,阮咸是东晋时期的名士。
  • 九派:指九条江流,形容水流环绕的景象。
  • 花屿:花岛,指点缀在水面上的小岛,形似花朵。
  • 江声:江水的声音,描绘出自然的宁静。
  • 海气:海的气息,指海洋的湿气和气候。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阮咸”是东晋时期著名的士人,代表了文人雅士的生活。诗人以阮咸宅为背景,展现了文人之间的友情和对往昔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巨源,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诗常常描绘山水自然及人际情感,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展现生活的美好。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春日,诗人送别好友沈赞府归浔阳,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与不舍,同时也描绘了浔阳的美丽景色,反映了当时文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诗歌鉴赏:

《春日送沈赞府归浔阳觐叔父》是一首借景抒情的送别诗,诗人通过描绘浔阳的自然风光,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怀念与依依不舍之情。诗的开头以“浔阳阮咸宅”引入,立刻营造出一种幽静而雅致的氛围,给人以宁静的遐想。接下来的“九派竹林前”,将竹林的环绕与水流的动感结合,生动地描绘出周围的自然环境。

“花屿高如浪,云峰远似天”两句,通过比喻,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美,花岛如波浪般起伏,云峰则仿佛遥远的天空,寓意着诗人对理想与自由的向往。同时,这种壮丽的景象与即将离去的才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最后两句“江声在南巷,海气入东田”,不仅传达了江水与海洋气息的交融,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才子的离去,令诗人感到风涛的思绪渐渐遥远,反映了对人生旅途的感慨。全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体现了唐代诗歌的高超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浔阳阮咸宅,九派竹林前。

    • 描绘了浔阳的阮咸宅,环境优美,竹林如水流环绕。
  • 花屿高如浪,云峰远似天。

    • 花岛高耸,像波浪一样起伏;云峰则遥远如天,意象壮观。
  • 江声在南巷,海气入东田。

    • 江水的声音从南方的小巷传来,海洋的气息飘入东边的田野,描绘出自然的气息。
  • 才子今朝去,风涛思渺然。

    • 君子即将离去,内心对未来的思绪渐渐模糊,表达了惜别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花屿高如浪”与“云峰远似天”,通过比喻增强景物的生动形象。
  • 对仗:诗句之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送别展开,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朋友的不舍与对人生变迁的感慨,展现了唐代文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意象分析:

  • 浔阳:象征着美好与宁静。
  • 竹林:象征着清雅与文人气质。
  • 花屿与云峰:象征着理想与远方。
  • 江声与海气: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阮咸”是谁? a) 唐代诗人
    b) 东晋时期名士
    c) 宋代文人

  2.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物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 竹林
    b) 高山
    c) 花屿

  3. 诗歌的情感基调是? a) 喜悦
    b) 惆怅
    c) 愤怒

答案:

  1. b) 东晋时期名士
  2. b) 高山
  3. b) 惆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样表达了送别之情,但更侧重于壮志与理想的追求。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以自然景色寄托离愁,流露出浓厚的人情味。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相关查询

山行 山行 山行 山行 山行 山行 山行 山行 山行 秋山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寖闻 弋字旁的字 高字旁的字 刀字旁的字 方字旁的字 各色人等 推销员之死 阵毙 孔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涯的词语有哪些 读书种子 亲族 不随以止 八字旁的字 连根共树 覆开头的成语 逸句 事宽则圆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