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08: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08:13
山居即事
作者: 戴叔伦 〔唐代〕
岩云掩竹扉,去鸟带馀晖。
地僻生涯薄,山深俗事稀。
养花分宿雨,剪叶补秋衣。
野渡逢渔子,同舟荡月归。
在山岩间,云雾掩映着竹门;飞去的鸟儿带走了夕阳的余晖。
这地方偏僻,生活清贫,世俗事务也稀少。
我在这里养花,分担宿雨;剪下的树叶用来补秋天的衣服。
在野外的小渡口遇见了渔夫,同舟荡漾着月光归来。
此诗没有明显的特定典故,但描绘的山居生活与唐代诗人隐士生活的理想相契合,反映了当时士人追求远离尘世、隐居山林的情怀。
戴叔伦,字景山,号少山,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曾任职于朝廷,后因政治原因辞职隐居。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山居即事》作于戴叔伦隐居期间,诗中描绘了他在山中居住的悠闲生活,反映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扰的逃避。
《山居即事》通过细腻的描写勾勒出一幅山中生活的恬淡图景。首联“岩云掩竹扉,去鸟带馀晖”以云雾和飞鸟的动静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神秘的氛围。这种意境让人感受到山居的清幽与宁静,似乎一切世俗的喧嚣都被隔绝在外。
接下来的“地僻生涯薄,山深俗事稀”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所处环境的偏僻和清贫,展现了一种远离尘世的生活状态。诗人对简朴生活的接受与享受,使得这种生活显得更加真实而富有诗意。
“养花分宿雨,剪叶补秋衣”展示了诗人劳动的场景,养花和补衣服的细微事物中透出一种生活的温情与平和。这些细节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认真态度。
最后一联“野渡逢渔子,同舟荡月归”则以动人的画面结束,渔夫的出现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月光下的归舟更是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暗示着自然的美好与生活的宁静。
全诗既有对山居生活的描绘,又蕴含着诗人内心对平淡生活的向往与珍惜,展现了唐代士人追求隐居生活的理想与情怀。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追求宁静、远离尘世的隐逸生活。通过细腻的自然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及对世俗烦扰的逃避,体现了唐代士人的理想和情怀。
该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戴叔伦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野渡”指的是什么?
A. 一条小河
B. 一处渡口
C. 一座山
D. 一片树林
诗中哪一句表达了与自然和谐的意境?
A. 地僻生涯薄
B. 同舟荡月归
C. 剪叶补秋衣
D. 岩云掩竹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