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三衢登舟午睡》

时间: 2025-05-07 06:18:06

诗句

午思昏昏不肯醒,倦投竹枕睡难成。

晓然有梦疑非梦,听得人声及水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18:06

原文展示:

午思昏昏不肯醒,
倦投竹枕睡难成。
晓然有梦疑非梦,
听得人声及水声。

白话文翻译:

午后思绪昏沉,不愿醒来,
倦意沉沉,投身竹枕,难以安睡。
隐约似有梦境,却又怀疑这是否为梦,
听见人声和水声。

注释:

字词注释:

  • 昏昏:昏沉,指精神状态模糊或困倦。
  • :疲倦,感到困乏。
  • 竹枕:竹制的枕头,古代常用的枕头材料。
  • 晓然:隐约感到,似乎。
  • :怀疑,不确定。
  • 人声及水声:指听见的人声和水流声。

典故解析: 此诗描绘了午后昏沉的状态,常见于文人雅士在闲暇时的生活情景。水声和人声的结合,可能象征着生活的气息和自然的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自然景象和抒发个人情感,作品中常见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反映了当时士人生活的闲适状态。午后的小憩,既是对日常生活的放松,也是对自然与自我内心世界的探索。

诗歌鉴赏:

《三衢登舟午睡》是一首描绘午后疲倦与梦境交织的诗。诗人以简洁的语言表现了一个普遍的情感体验:在午后的阳光下,身心的疲惫感使人无法清醒,甚至在梦与醒之间徘徊。开头两句“午思昏昏不肯醒,倦投竹枕睡难成”,通过对“昏昏”和“倦”的描写,传递出一种困顿的状态,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安静时光的珍惜。

接下来的“晓然有梦疑非梦”,则是将思绪从现实带入梦境,梦境的模糊与不确定性反映了人的精神状态,仿佛在说,现实与梦境之间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最后一句“听得人声及水声”,通过外界的声音将诗人的内心世界与自然环境连接起来,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带出生活的气息。

整首诗的意境悠远,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宁静时光的向往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午思昏昏不肯醒:午后思绪模糊,精神沉醉,表示对现实的逃避。
  2. 倦投竹枕睡难成:因疲倦而躺下,试图入睡,但难以实现,表现出诗人的无奈。
  3. 晓然有梦疑非梦:隐约感到在梦中,但又对梦的真实性感到怀疑,体现了内心的挣扎。
  4. 听得人声及水声:外界的声音打断了内心的宁静,暗示生活的喧嚣与自然的和谐。

修辞手法:

  • 对比:梦与醒、倦与清醒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层次。
  • 拟人:将“梦”拟人化,表现出对梦境的探求和怀疑。
  • 意象:竹枕、水声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轻松且富有生活气息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午后小憩的情景,反映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揭示了内心对于现实与梦境的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午后:象征着休闲与放松的时光。
  • 竹枕:象征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简朴而自然。
  • 人声与水声:象征生活的气息,表现人与自然的交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昏昏”指的是什么状态?

    • A. 清醒
    • B. 模糊
    • C. 兴奋
  2.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声音是哪个?

    • A. 风声
    • B. 人声和水声
    • C. 鸟鸣声
  3. 诗人对梦的态度是?

    • A. 绝对相信
    • B. 怀疑
    • C. 完全忽视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杨万里的诗更注重细腻的日常生活,而李白则是通过酒与月的意象来表达豪放与孤独的情感。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不同的生活境遇和情感世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杨万里诗全集》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同毛敏仲出湖上由万松岭过浙江亭 通州道中 听徐雪江琴 天山观雪王昭仪相邀割驼肉 天津桥 题赐砚 唐律寄呈父凤山提举十首 唐律寄呈父凤山提举十首 唐律寄呈父凤山提举十首 唐律寄呈父凤山提举十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申祸无良 复现 鴾母 食不兼味 歪开头的成语 金字旁的字 包含站的词语有哪些 委屈 分丝析缕 走之旁的字 癶字旁的字 啖以甘言 子字旁的字 政论 厄字旁的字 地老天昏 表里相应 鄂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雍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