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46: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46:35
狂夫缚轩冕,自许稷契身。
静者乐山林,谓是羲皇人。
不如两忘抉,内保一色醇。
伟哉道山杰,滞此汝水滨。
大来会阔步,小憩得幽欣。
一斋有琴酒,万事无缁磷。
不作子公书,肯受元规尘。
人言君侯痴,我知丈人真。
月明泉声细,雨过竹色新。
而间有真我,宴坐方申申。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功名的淡泊与对自然生活的追求。诗中提到,狂妄之人把权力和名声看得很重,自以为是稷和契那样的圣贤,而安静的人则乐于山林之中,认为自己仿佛是羲和的后人。诗人认为,无需追求外在的名利,而应内心保持纯粹。道山的壮丽,正好位于汝水之滨,诗人从容走来,偶尔小憩,享受幽静的快乐。斋室中有琴酒相伴,却不被世俗琐事所困扰。诗人不愿写子公(子贡)的书信,宁愿不受元规的尘埃所染。虽然世人称他痴狂,诗人心中深知真理。明月下细细的泉水声,雨后竹子显得格外青翠,诗人感受到了“真我”的存在,悠然自得地坐在此处。
陈与义(生年不详-后期生于1075年),字仲明,号无穷子,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思想深邃,情感细腻。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名利的超然。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体现了宋代文人的哲学思考。
本诗创作于诗人隐居汝州时,正是他追求内心宁静、远离喧嚣的时期。诗中体现了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反思,表达了对自然与自我内心的回归。
《汝州吴学士观我斋分韵得真字》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和深邃的哲理引人入胜。诗人通过对“狂夫”和“静者”的对比,表现出对世俗名利的批判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开头的“狂夫缚轩冕”一语,立刻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对权力的反思之中,紧接着的“静者乐山林”则呈现出另一种生活态度。
诗中“伟哉道山杰”一句,既描绘了道山的壮丽,也暗含了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内心修养的重视。最后的“而间有真我”更是诗中的点睛之笔,表达了在宁静生活中感受到的真实自我。这种对内心的深入探索,使得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意象中,展现出哲理的深度。
整首诗体现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内心真实自我的追寻。通过对比不同生活态度,诗人表达了对自我修养和内心宁静的重视,展现了理想人格的追求。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狂夫”指的是:
A. 追求名利的人
B. 喜欢安静的人
C. 诗人自己
填空题:本诗的主题是对世俗的和对自然生活的。
判断题:诗人认为“静者”是像羲皇那样的伟人。
(对/错)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陈与义与王维、李白在诗歌主题上的相似之处,均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但各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