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33: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33:28
《结定襄郡狱效陶体》
我在河东时,使往定襄里。
定襄诸小儿,争讼纷城市。
长老莫敢言,太守不能理。
谤书盈几案,文墨相填委。
牵引肆中翁,追呼田家子。
我来折此狱,五听辨疑似。
小大必以情,未尝施鞭箠。
是时三月暮,遍野农桑起。
里巷鸣春鸠,田园引流水。
此乡多杂俗,戎夏殊音旨。
顾问边塞人,劳情曷云已。
我在河东的时候,派人到定襄去。
定襄的孩子们,争吵不休,纷纷到城里诉讼。
村里的长老不敢发言,太守也无法处理。
诽谤的书信堆满了几案,文书与墨水被涂抹得满满当当。
我牵引着市井中的老翁,追呼田里的孩子。
我来解决这个案件,细心听取他们的疑问和诉说。
无论大小问题都要依情理来处理,从未施加过鞭子和棍棒。
那时正值三月末,田野间农桑繁忙。
街巷中春鸠鸣叫,田园里水流潺潺。
这个地方风俗多样,戎人和夏人说话的口音各异。
我问边塞的人,辛苦的情形何时才能结束。
崔颢(704年-754年),字颢宗,唐代著名诗人,善于写山水田园诗。崔颢的诗风清新脱俗,常表现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作于崔颢在河东任职期间,反映了当时地方官员处理民事案件的艰难状况,尤其是面对复杂的乡土纠纷。诗中表现出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民众疾苦的同情。
《结定襄郡狱效陶体》是一首描写地方官员处理民间纠纷的古诗,诗中通过生动的描述展现了当时农村社会的复杂与多样。崔颢通过“我”的视角,传达出对乡村风俗和民众生活的深刻理解。诗开篇即点明背景,描绘了河东与定襄的地理关系,随后转入对小儿争讼的描写,展现了乡村社会的纠纷、长老的沉默和太守的无能,透露出一种无奈。
诗中“谤书盈几案,文墨相填委”,用典雅的语言刻画出官府卷宗的繁杂与民众诉冤的艰辛,展现了官民之间的隔阂与沟通的难题。接下来的“我来折此狱,五听辨疑似”,体现了“我”作为官员的责任感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诗的最后部分,描绘了春天的田园景象,展现出一种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同时也暗示着社会风俗的复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与真挚的情感,反映了崔颢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与思考,表达了对民众疾苦的同情以及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整首诗歌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与民众的困境,表达了对公正与和谐社会的渴望,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乡土风俗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关怀的执着。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崔颢
C. 杜甫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谤书”指的是什么?
A. 奖励信
B. 诽谤的书信
C. 嘉奖信
D. 请假信
诗中“我来折此狱”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无奈
B. 责任感
C. 愤怒
D. 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