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6:24: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24:11
八月十四日夜约客月下有武
作者: 魏了翁 〔宋代〕
秋空和月卷玻瓈,
清入肝脾触拨诗。
元自生来全体具,
只缘见处一分亏。
俗情数日须圆候,
识者先几畏满时。
千古词人谁解首,
拟将今夕法佳期。
在秋高气爽的夜空下,明月如同卷起的玻璃,
清凉的月光透入肝脾,激荡出我的诗情。
本来一切都齐全无缺,
只因为见到的地方有一丝缺憾。
世俗的情感总是要等到圆满,
而懂得的人在满月时往往会感到害怕。
千古以来的词人有谁能理解这种情感,
我打算把今夜当作一个美好的约定。
魏了翁,字廷臣,号月溪,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擅长词作,风格清新脱俗,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色。
此诗创作于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邀请友人在月光下相聚,反映了对月的深情与人际关系的思考。
本诗以秋夜明月为背景,表现诗人对月光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首句以“秋空”和“月”开篇,描绘出清冷而透明的月光,营造了一个静谧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清入肝脾”的描写,表达了这种月光对他内心的深刻触动,仿佛激发出他创作的灵感。
第三、四句则引入哲学思考,指出人生本来是完整的,但因为人们的局限和对理想的追求,常常感到缺憾。接下来的两句展示了诗人对俗世情感的观察,认为大多数人都在等待所谓的圆满,而懂得这一点的人则在面对满月时感到惶恐与不安。这一反思引导读者思考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与多元性。
最后两句则是对千古词人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理解和共鸣的渴望,期望与友人共度美好时光,构建心灵的共鸣。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追求。
整首诗探讨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反映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以及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诗中“玻瓈”指的是什么?
A. 诗人的情感
B. 透明的器物
C. 秋天的气候
答案:B
诗人认为世俗情感应当如何?
A. 立即满足
B. 等待圆满
C. 不需要考虑
答案:B
“识者先几畏满时”中“识者”指的是什么?
A. 不懂的人
B. 懂得人生哲理的人
C. 诗人自己
答案:B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两者都描绘了月光的美丽,但魏了翁的作品更深刻地探讨了情感与哲理,而李白则更多表现了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