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09:04: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09:04:23
吾闻庐山久,欲往世俗拘。
昔岁贬夷陵,扁舟下江湖。
八月到湓口,停帆望香炉。
香炉云雾间,杳霭疑有无。
忽值秋日明,彩翠浮空虚。
信哉奇且秀,不与灊霍俱。
偶病不时往,中流但踟蹰。
今思尚髣髴,恨不传画图。
昙颖十年旧,风尘客京都。
一旦不辞诀,飘然卷衣裾。
山林往不返,古亦有吾儒。
西北苦兵战,江南仍旱枯。
新秦又攻寇,京陕募兵夫。
圣君念苍生,贤相思良谟。
嗟我无一说,朝绅拖舒舒。
未能膏鼎镬,又不老菰蒲。
羡子识所止,双林归结庐。
我听说庐山很久了,想去那里却受世俗束缚。
曾经被贬到夷陵,乘小舟下江湖。
八月到达湓口,停船远望香炉峰。
香炉峰在云雾间,隐隐约约似有似无。
忽然遇到秋日的明媚,彩色的山峦浮现空中。
真是奇特而秀美,不同于其他山川。
偶尔生病不能常去,停留在江中只是徘徊。
如今回想起庐山,恨不能将其画成图。
昙颖是我十年前的老友,旅居京都风尘仆仆。
一旦不辞而别,飘然卷起衣袖。
山林再也无法回归,古人也有我这样的儒者。
西北仍在饱受战乱,江南依旧干旱枯竭。
新秦又在攻打敌寇,京陕正在招募士兵。
圣明的君主关心百姓,贤良的相国思虑国家大计。
可我无话可说,朝中的绅士们也纷纷拖延。
我无法入朝为官,又不想老去在菰蒲之间。
羡慕你能知止,双林归隐在庐山。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以其散文和诗词闻名,倡导古文运动,提倡文以载道,作品多关注人情世故与自然景观。
《送昙颖归庐山》写作于欧阳修晚年,当时他已在政治上经历多次起伏,内心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交织。诗中表达了他对庐山的向往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背景。
这首诗以“送昙颖归庐山”为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以及对庐山的神往。开头部分,诗人通过回忆自己对庐山的向往,借助夷陵的贬谪经历,展现了自己对世俗的无奈。诗中描绘的庐山在秋日的阳光下,色彩斑斓,层峦叠翠,仿佛如梦如幻,显示出庐山的奇特与秀美。
随着情感的加深,诗人逐渐转向对当下政治局势的感慨,西北战乱、江南干旱的现实令人心痛,而自己作为一个无能为力的文人,感到无话可说的无奈与悲哀。最后,诗人羡慕昙颖能够回归自然,隐居山林,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的无奈与失望。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情感由个人的思绪扩展到社会的动荡,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的渴望。通过山水意象,诗人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结合,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整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的无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理想的冲突,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诗中提到的“香炉”指的是哪个景点?
作者对哪一种生活方式表示羡慕?
诗中提到的“西北苦兵战”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对比,欧阳修的《送昙颖归庐山》在表现对自然的向往上更具人文关怀,强调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王维的作品则更多体现了隐逸与自然融合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