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杂曲歌辞。凉州词》

时间: 2025-05-07 06:19:16

诗句

国使翩翩随旆旌,陇西岐路足荒城。

毡裘牧马胡雏小,日暮蕃歌三两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19:16

杂曲歌辞·凉州词

原文展示

国使翩翩随旆旌,陇西岐路足荒城。毡裘牧马胡雏小,日暮蕃歌三两声。

白话文翻译

国家的使者在旌旗招展中翩翩而来,走在陇西的岔路上,荒凉的城池随处可见。牧民们穿着毡裘,骑马放牧,胡人的小孩在日暮时分唱着几声歌谣。

注释

  • 国使:国家的使者,指前往某地的外交代表。
  • 翩翩:形容轻快的样子,通常用来形容舞姿或行走的姿态。
  • 旆旌:指旗帜,旆为大旗,旌为小旗。
  • 陇西:古地名,位于今甘肃省。
  • 岐路:分岔的道路,表示多条道路可供选择。
  • 荒城:荒凉的城池,暗示人烟稀少,环境凄凉。
  • 毡裘:用毛毡制成的外衣,具有保暖的功能,常见于北方游牧民族。
  • 胡雏小:指胡人的小孩,反映边疆少数民族的生活。
  • 日暮:傍晚时分,天色渐暗。
  • 蕃歌:边疆少数民族的歌曲,通常是质朴而富有地方特色的民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耿湋,唐代诗人,生平不详,记载较少。其作品多描绘边塞风光与游牧生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凉州词》创作于唐代盛世时期,边疆多民族共存,诗人通过描写国使的来访与边地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与多元文化的交融。

诗歌鉴赏

《凉州词》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边塞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边疆风光的热爱与对游牧生活的深刻理解。开篇提到“国使翩翩随旆旌”,使人感受到一种庄重而轻快的场面,仿佛可以看到使者的从容与自信,预示着国家的繁荣与和谐。接着“陇西岐路足荒城”一句,情景转为静谧,描绘出西北边疆的荒凉,给人以视觉与情感上的对比,传达出一种孤独感。

“毡裘牧马胡雏小”则生动展现了边疆生活的真实,体现了游牧民族的日常状态。毡裘不仅是生活的必需,也是文化的象征。最后“日暮蕃歌三两声”,在日暮的背景下,几声歌谣悠然传出,似乎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氛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整首诗在描写边疆的同时,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国使翩翩随旆旌:国家的使者在旗帜招展中走来,表现出一种庄重与优雅。
  2. 陇西岐路足荒城:描绘陇西地区的分岔道路与荒凉的城池,暗含了边境的凄清与寂静。
  3. 毡裘牧马胡雏小:展示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情景,突显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4. 日暮蕃歌三两声:在傍晚时分,几声歌谣响起,传递出一种恬淡与宁静的生活气息。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前后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通过“国使”、“旆旌”、“荒城”、“毡裘”等意象,描绘出独特的边塞风貌,具象而生动。
  • 比喻:将人和自然景观结合,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描绘了边疆的独特风情与生活状态,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敬畏,反映出边疆文化的多样性与和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旌旗:象征国家的荣誉与权威。
  2. 荒城:代表着边境的寂寥与孤独。
  3. 毡裘:体现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特征。
  4. 蕃歌:象征边疆民族的文化与传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国使”是指什么?
    • A. 农民
    • B. 使者
    • C. 士兵
    • D. 商人
  2. 填空题:诗中“毡裘牧马胡雏小”描绘了___的生活情景。
  3. 判断题:诗中的“日暮蕃歌”意在表现边疆的繁华与热闹。(对/错)

答案

  1. B
  2. 游牧民族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燕歌行》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描绘边疆风光,但更侧重于壮丽的自然景观。
  • 高适《燕歌行》:与《凉州词》相似,均为边塞诗,强调了战争与生活的交织。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查询

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 其一 中丞宋公以吴兵三千赴河南军次寻阳脱余之囚 秋夜独坐怀故山 古风其四十二 古风其六 胡无人 寄崔侍御 访道安陵遇盖还为余造真箓,临别留赠 闻谢杨儿吟猛虎词,因此有赠 怨情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敛手待毙 杰伟 六服 珠联玉映 生字旁的字 大干快上 偷自行车的人 靣字旁的字 聿字旁的字 不问皂白 食宿 惟日不足 缶字旁的字 瘤赘 酉字旁的字 包含电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