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0:37: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0:37:17
德美钟岐嶷,荣华倍感伤。
一时朝野恨,百世本支长。
出祖悲无憾,因山俭有光。
他年过嵩洛,望拜裕陵旁。
这首诗表达了对皇太后的追思与哀悼。诗中提到皇太后的德行和美德在岐嶷山上显著,荣华的生活却让人倍感伤感。在当时的朝廷和民间都有人对她的离去感到痛恨,这种情感将影响后世长久。虽然皇太后已去世,但她的祖先会感到悲伤而无憾;而她的简朴生活则让人感受到光辉。未来某年我经过嵩山和洛阳时,将在裕陵旁向她致敬。
苏辙(1039年-1112年),字明允,号涑水,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文学家苏轼的弟弟。他与兄长苏轼共同被称为“苏门四学士”,在诗词、散文、书法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苏辙的诗歌多表达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风格清新自然。
这首挽词二首是为追悼皇太后而作,反映了当时朝廷对她的高度尊重和对其离世的深切哀悼。皇太后在位期间,施政有方,深受民众爱戴,因而其去世引发了广泛的哀悼之情。
这首诗在情感上充满了对已故皇太后的哀悼和敬仰之情。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带出了皇太后在朝廷与百姓心中的崇高地位。开头两句“德美钟岐嶷,荣华倍感伤”展现了诗人对皇太后品德的赞美,同时也透露出失去后的痛苦与惋惜。尤其是“荣华倍感伤”一语,传达了即使身处权势之中,诗人依然心怀忧伤的复杂情感。
接下来的两句“一时朝野恨,百世本支长”则强调了皇太后的去世带来的深远影响,朝廷与百姓对她的怀念和恨意交织,显得异常沉重。后两句通过“出祖悲无憾”和“因山俭有光”传达了皇太后对后世的影响,表现出一种虽已去世但其精神依然长存的情感。最后一句提到未来的祭拜,体现了对皇太后的尊重与怀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情感闭环。
在修辞手法上,诗人运用了对仗和排比等手法,使得全诗结构严谨而又富有韵律感,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个人的追悼,更是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人性深处的触动。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已故皇太后的追悼与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她德行的赞美和对其逝去的深切哀痛。同时也反映出历史的延续性,强调了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性。
诗中提到的“岐嶷”主要指的是:
A. 一种山脉
B. 高尚的品德
C. 皇太后的陵墓
D. 权力的象征
诗人对皇太后的感情是:
A. 愤怒
B. 伤感与怀念
C. 忽视
D. 不屑
“因山俭有光”中的“山”指的是:
A. 自然界的山
B. 皇太后的简朴生活
C. 祖宗的光辉
D. 涉及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