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40: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40:49
新种芭蕉
作者: 苏辙 〔宋代〕
芭蕉移种未多时,
濯濯芳茎已数围。
毕竟空心何所有,
欹倾大叶不胜肥。
萧骚莫雨鸣山乐,
狼籍秋霜脱敝衣。
堂上幽人观幻久,
逢人指示此身非。
这株新移种的芭蕉,才刚刚种下不久,
翠绿的茎干已经围成了几圈。
然而究竟是空心的,里面又能有什么呢?
那倾斜的大叶子,承受不住丰腴的滋养。
在萧条的季节里,何必在山中鸣叫乐曲,
满地的秋霜,使我脱去了破旧的衣衫。
堂上那位隐士,观望幻影已久,
遇到人时,指着自己告诉他:这并非我真实的身躯。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晦庵,北宋著名词人、政治家和书法家。他是苏轼的弟弟,因其在政治上屡遭挫折,晚年隐居,作品风格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辙隐居时期,表现了他对新种芭蕉的感受,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诗中夹杂着对人生空虚与物质丰盈之间矛盾的思考。
《新种芭蕉》通过描写一株新种的芭蕉,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中“未多时”、“芳茎已数围”两句,生动描绘了新植物的生机与活力,然而随即转入“毕竟空心何所有”,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哲理:物质的丰盈并不代表内心的充实。接下来的“欹倾大叶不胜肥”,则通过对比反映了自然界的法则与生命的脆弱,暗示着过度的滋养可能导致的倾斜与失衡。
“萧骚莫雨鸣山乐”一联,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境遇的无奈与失落感,似乎在说,丰腴的自然条件下,内心的孤独与悲凉却并未因此消散;而“狼籍秋霜脱敝衣”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独与落寞。最后两句“堂上幽人观幻久,逢人指示此身非”,可见诗人对自我的反思,隐士的身份使他更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幻影与真实之间的悖论。
整首诗通过芭蕉的生长,隐喻了人生的无常与空虚,同时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的艺术性在于其用词的简练与意象的丰富,使得读者在细品之中能够感受到深层的情感与哲理。
逐句解析:
芭蕉移种未多时,濯濯芳茎已数围。
新移种的芭蕉,生长得很快,茎干已围成几圈,表现出其生机勃勃的状态。
毕竟空心何所有,欹倾大叶不胜肥。
尽管芭蕉在表面上生长得很好,但其内心却是空虚的,暗示着物质的丰盈与内心的空虚之间的矛盾。
萧骚莫雨鸣山乐,狼籍秋霜脱敝衣。
在凋零的季节里,何必在山中高歌?秋霜使我不得不脱去破旧的衣衫,表现出对生活的无奈和孤独。
堂上幽人观幻久,逢人指示此身非。
隐士在观察幻影,遇到人时却指着自己,表明内心的迷茫与对真实自我的追寻。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生命的思考与反省,揭示了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矛盾,同时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对芭蕉的描写,诗人引发了对自我的深刻反思,体现了生命的无常与内心的孤独。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毕竟空心”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A. 生命充实
B. 内心空虚
C. 自然丰盈
D. 自我满足
“堂上幽人观幻久”中“观幻”的意思是:
A. 看风景
B. 观察幻影
C. 看人
D. 看书
诗中提到的“狼籍”形容的是:
A. 整齐
B. 干净
C. 杂乱
D. 美丽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