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10: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10:56
滟滪方如象,馀皇底似飞。
相将刺天去,收拾大名归。
西掖桐阴静,泸南荔子肥。
未应经世具,便欲闭山扉。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景象:湖水波光粼粼,宛如大象的形状,远处的飞鸟仿佛也在天空中翱翔。诗人与友人相约共赴高远的境界,期望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西面的桐树下阴影宁静,南面的荔子更是丰硕美味。在这样的环境中,不禁让人想要逃离世俗纷扰,闭上山门,享受这份宁静与美好。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他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深邃的思考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乡村生活。
这首诗写于杨万里辞别朋友黄仲秉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未来的期望。他在诗中描绘了泸州的美丽景色,寄托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送黄仲秉少卿知泸州二首 其一》是一首以送别为主题的诗,展现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诗中采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滟滪”、“馀皇”,通过这些自然景象,传递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生活理想。诗人在此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更流露出对理想的追求与对世俗的淡漠。
在“相将刺天去,收拾大名归”一句中,作者表达了对未来事业的渴望,以及对名声的追求。这种对理想的追求,虽然充满了激情,但也隐含着对现实的无奈与思考。而最后的“未应经世具,便欲闭山扉”则体现了诗人对世俗事物的厌倦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仿佛在说,理想的追求与世俗的纷扰是难以调和的。
整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构建出一种既向往又矛盾的情感,读者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考。
诗中运用了比喻(如“滟滪方如象”)、拟人(如“馀皇底似飞”),以及对仗(如“西掖桐阴静,泸南荔子肥”),这些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得意象更加生动鲜明。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理想的追求与对世俗的逃避,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思考。通过描绘自然美景,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纷扰世俗的厌倦。
诗中“滟滪”所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景象?
A. 大海
B. 湖水波光粼粼
C. 草原
诗人对友人的祝福包含了哪些情感?
A. 忧伤
B. 祝福与期望
C. 嫉妒
“未应经世具”表现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A. 对世俗的向往
B. 对世俗的厌倦
C. 对财富的追求